国产免费视频,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怡红院A∨人人爰人人爽,乱暴tubesex中国妞,大学生做爰全过程免费的视频

法律圖書館>>法治動態>>抓住機遇、爭取資金、強化管理、注重績效、推動文化大省建設

 


    <dir id='vtjt6'><del id='vtjt6'><del id='vtjt6'></del><pre id='vtjt6'><pre id='vtjt6'><option id='vtjt6'><address id='vtjt6'></address><bdo id='vtjt6'><tr id='vtjt6'><acronym id='vtjt6'><pre id='vtjt6'></pre></acronym><div id='vtjt6'></div></tr></bdo></option></pre><small id='vtjt6'><address id='vtjt6'><u id='vtjt6'><legend id='vtjt6'><option id='vtjt6'><abbr id='vtjt6'></abbr><li id='vtjt6'><pre id='vtjt6'></pre></li></option></legend><select id='vtjt6'></select></u></address></small></pre></del><sup id='vtjt6'></sup><blockquote id='vtjt6'><dt id='vtjt6'></dt></blockquote><blockquote id='vtjt6'></blockquote></dir><tt id='vtjt6'></tt><u id='vtjt6'><tt id='vtjt6'><form id='vtjt6'></form></tt><td id='vtjt6'><dt id='vtjt6'></dt></td></u>
  1. <code id='vtjt6'><i id='vtjt6'><q id='vtjt6'><legend id='vtjt6'><pre id='vtjt6'><style id='vtjt6'><acronym id='vtjt6'><i id='vtjt6'><form id='vtjt6'><option id='vtjt6'><center id='vtjt6'></center></option></form></i></acronym></style><tt id='vtjt6'></tt></pre></legend></q></i></code><center id='vtjt6'></center>

      <dd id='vtjt6'></dd>

        <style id='vtjt6'></style><sub id='vtjt6'><dfn id='vtjt6'><abbr id='vtjt6'><big id='vtjt6'><bdo id='vtjt6'></bdo></big></abbr></dfn></sub>
        <dir id='vtjt6'></dir>


      1. 抓住機遇、爭取資金、強化管理、注重績效、推動文化大省建設

        //cciia.org.cn  2005-7-12 20:38:00


         

        第22期(總第391期)
         
        近幾年來,廣東省文化事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政策。2002年,省委九屆二次全會作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決策;2003年出臺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和《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經濟政策》;今年5月,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意見》。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為廣東省文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廣東省文化系統緊緊抓住機遇,積極爭取經費,強化管理,注重績效,有力地推動了文化大省建設。


        從2001年到2004年,全省文化文物事業費由8.61億元增加到14.58億元,增長69.3%,年均增長19.2%;人均文化文物事業費由11.73元增加到18.68元,增長59.2%,年均增長16.8%;全省文化文物事業費占全省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由0.67%上升到0.78%,其中省直文化文物事業費占省直財政支出的比重近兩年連續突破1%。


        一、爭取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促進文化事業發展


        (一)以加強山區文化建設為切入點,爭取資金促山區文化建設快速發展


        為解決廣東省山區群眾“看書難、看報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狀況,省八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大力扶持山區文化建設,抓緊改變山區群眾文化生活貧乏落后狀況的議案》。為辦理這個議案,從1998年至2002年,全省山區文化建設共投入10.64億元,其中省級財政補助2.4億元,市配套1.59億元,縣配套3億元,鄉鎮投入3.25億元,其他投入0.4億元,建成文化場館982個,總建筑面積109.86萬平方米,其中新建、擴建市級群藝館6個、圖書館6個、博物館6個、劇團排練場35個,縣級文化館47個、圖書館38個、博物館45個、劇團排練場35個,鄉鎮文化站796個,露天影劇場300個;向山區各市、縣文化局配備了文化藝術下鄉專用車共118輛;給山區群藝館、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各配備了一批價值3至7萬元的文化器材。從而使全省基本形成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四級群眾文化設施網絡。各地群眾紛紛贊揚山區文化建設議案是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一項“民心工程”,是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舉措。


        (二)抓住機遇,爭取財政支持,推進文化建設


        1、爭取政策扶持,推動項目建設


        根據《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經濟政策》,從2004年至2008年,省財政分期安排77.413億元,用于建設廣東科學中心、省博物館(新館)、省立中山圖書館(改擴建)等三項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支持廣州地區高校新校區建設,以及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含省粵劇藝術中心和粵劇學校)等九項重要文化工程建設。屬文化廳管理的項目達6個,總投資超過20億元,其中省博物館(新館)9億元,省立中山圖書館(改擴建)5億元。2004年分別安排省立中山圖書館購書經費2000萬元(含流動圖書館購書經費500萬元)和省博物館文物維護、征集經費1000萬元,從2005年至2008年每年增加10%。


        經濟政策出臺后,文化廳積極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建設,2004年 12月6日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奠基,12月12日省博物館(新館)開工,12月18日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演藝大樓順利奠基。


        2、落實廣東省東西兩翼等地區文化設施建設資金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國家計委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2]7號)精神,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意見》。《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各項保障措施。從2005年至2008年,省財政將投入1億元扶持廣東省東西兩翼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公益性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計劃用4 年時間,在廣東省東西兩翼地區建設385個文化建設項目。其中新建(含擴建、改造、維修)市級群眾藝術館9個,圖書館9個,博物館9個;縣(市、區)級文化館38個,圖書館38個,博物館1個;專業藝術團隊排練場10個;鄉鎮文化站271個。基本實現東西兩翼地區各市、縣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鄉鎮文化站館舍達到國家和省確定的標準,使廣東省東西兩翼等地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落后狀況得以改善。


        3、落實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金


        廣東省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已將廣東省“共享工程”的實施列入了建設文化大省綱要,并撥給一次性專款1041萬元和省級中心每年運行經費64萬元,各地市撥給的配套資金達3000多萬元,連同前期投入電子閱覽室和數字圖書館建設經費4000多萬元,全省共投入8000多萬元。“共享工程”廣東省分中心已完成400多萬元的設備采購和安裝調試,并于2003年10月份投入運行。目前,全省已建成“共享工程”分中心及“廣東數字文化網”1個,建成擁有90萬種電子圖書、1500萬篇期刊論文、20萬篇博碩士學位論文、17萬篇學術會議論文、30多個事實型數據庫的數字化資源庫群。全省19個地級市建立了市級基層中心,300多個縣區(鄉鎮)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建立了基層中心,基層信息服務點達到4500多個;解答網上咨詢 60萬例,遠程傳遞文獻184萬篇(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初見成效。


        4、落實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資金


        為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確實解決農村群眾“看電影難”的問題。2004至2008年,省政府共安排2175萬元,作為發展農村電影放映事業的專項資金。各級政府也要相應撥出專款,建立農村電影放映專項資金財政補貼保障機制,使農村電影放映工作落到實處。


        二、加強監管,注重績效,努力實現資金效益最大化


        我們一貫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樹立績效觀念,重視績效評價工作,管好用好資金,做到少花錢多辦事辦實事,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績效,有力推進了文化大省的建設。


        (一)建立健全制度


        “有規矩才成方圓”。只有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明確財務和基建管理的程序及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才能在機制上、制度上達到規范行為、控制風險、防范舞弊、 糾正差錯的效果,使資金安全有效,用得其所,實現效益最大化。為此,我們下大力氣抓好制度建設。根據財經法規和財務會計制度,結合我廳實際,我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如《廣東省文化廳計財處內部管理制度》、《廣東省文化廳基本建設內部管理制度》、《廣東省文化廳建設工程招標投標管理辦法》,還與省財政廳聯合印發了《廣東省圖書購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廣東省文物征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 今年,我們還將出臺《廣東省文化文物設施修建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廣東省文化廳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等,不斷完善管理制度體系。


        以上制度的建立健全,使財務和基建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為規范管理,堵塞漏洞,杜絕隨意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嚴格依規管財


        制度是基礎,執行是關鍵。制度再完善,如果沒有嚴格執行,也只能變成一堆廢紙,成為房間里擺設的花瓶。為此,我們從上到下,統一認識,依法理財,營造忠誠、尊重、守法的氛圍。


        為嚴格執行財經法規,廳里專門召開了幾次會議,強調遵守制度的重要性,并作為依法行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通過學習和宣傳,大家都樹立依法辦事意識,自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比如,內部管理制度規定:一定數額以上的開支,必須先按工作進度、分項目細化編制預算,按審批權限逐級審核批準。只有經審核批準預算的項目,才能辦理預借款、報賬或劃撥款業務。我們在執行過程中,切實按規定的程序辦理,一點也不含糊。以前有些同志辦理開支事項,沒有先通過財務部門審核,就呈給領導批示;或者無論涉及數額多少,沒有事先做好計劃,沒有整體預算,隨意性較大,一定程度上使財務工作陷于被動,而難以通盤考慮整個資金的使用調度。自從訂立了內部管理制度,廳領導帶頭做好榜樣,對于不按程序履行逐級審批的事項,予以退回辦理。計財部門更是責無旁貸,認真審核把關,對于沒有按規定編制預算的支出或劃撥款事項,要求必須補編預算,并按程序審批后才能辦理;對于超過預算的開支,確有特殊情況的,要求說明原因,按程序審批后方予以辦理。


        正是在廳領導的重視支持下,在計劃財務部門和全體干部職工的通力合作下,才形成了我廳人人自覺遵守制度的良好局面,使制度的每項規定落到實處,從而保證了資金的安全使用。


        (三)跟蹤檢查監督


        跟蹤檢查是強化監管、依法理財的重要環節,貫穿于整個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是維護資金運行安全與完整的重要保證,是實現“理財有規,用財有效”,促進發展的重要條件。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堅持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上級監督與同級監督相結合、專項監督與經常監督相結合的原則,緊緊圍繞工作中心目標,不斷調整完善跟蹤監督工作思路和重點,將監督工作貫穿于資金使用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跟蹤問效,確保資金撥付到位、安全有效。對于資金管理較好的,我們予以表彰;對于違反規定的行為,給予嚴肅處理。如,大型舞劇《風雨紅棉》在第11屆文華獎評選中摘取我國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使廣東實現了文華大獎“零記錄”的突破,該劇同時獲得了本屆文華獎的五個單項獎,以及第七屆中國藝術節觀眾最喜愛劇目獎和觀眾最喜愛演員獎。歷時三年的創排中,我們堅持 “以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的指導思想,因地取財,厲行節約,僅投入了430萬元的資金(其中包括整個參演隊伍分別赴杭州、泉州參賽的交通、運輸、差旅等費用),打造出獲得國家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的精品。經綜合考核,我們認為舞劇《風雨紅棉》的投入是比較節省的,達到“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為此,省領導和廳里專門撥給了這個劇目獎金,以嘉獎該劇取得的良好成績。


        針對廣寧縣存在挪用省撥文化專款的問題,我們與省財政廳等有關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進行認真核查,并及時提請省政府對其進行處理,責成其返還文化資金,從而保證了文化建設的資金專款專用。


        (四)注重績效評價


        財政支出項目的績效評價工作是加強財務管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舉措。今年4至5月,我廳對省立中山圖書館購書經費等六個財政支出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為做好該項工作,廳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廳長任組長,財務、審計、人事和有關業務處室負責人組成的績效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六個項目(用款)單位也結合各自項目的特點確定了績效評價方法、指標和工作重點,在績效評價工作領導小組的具體指導下,各項目(用款)單位均按時、保質完成了績效自評工作。從檢查的情況看,六個項目均達到了所確定的目標值,資金使用效益明顯。如,省立中山圖書館購書專項經費支出項目。2004年省財政共安排3117萬元(含流動圖書館購書經費500萬元),用于購置各種館藏文獻。至2004年底,全館圖書總藏量427萬冊,當年新增藏量42萬冊,圖書入藏量比2003年增加102%;2004年共接待進館讀者344萬人次,比2003年增加22%,接待網絡讀者翻了一番,流通冊次比2003年增加36%,外借冊次比2003年增加58%。


        作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舉措,借鑒物流管理理念,廳領導決定,利用省立中山圖書館這一平臺,在全國首創了流動圖書館。以政府每年投入500萬元計,如果撥給100個縣級圖書館,每個館只能分到5萬元。按目前平均書價25元,每種書購買3本計算,每個館每年只能增加666種新書,且僅限于當地讀者使用。自從創立流動圖書館,我們將500萬元購書經費整體安排,統一使用,可為每個流動分館配置1.2萬種新書,半年交換一次,每年每個分館新書擁有量可高達2.4萬種,是原擁有量的36倍。而且這些新書不受地域限制,可不斷在各分館流動,為更多的讀者所共享,最后又回到省館,使省館也增加了藏書量。也就是說,省館資源不僅沒有削弱,作為龍頭館的資產在不斷增值的同時,還平添100多個分館,我們稱之為“做強龍頭(省館),帶活龍尾(縣館)”。我們計劃通過10年的時間,把政府的5000萬元這一原本只能建一座1萬平方米圖書館的錢,建成150個流動圖書館分館;150個分館每年流動兩次,可產生年投入1億元的效益。


        廣東流動圖書館于2003年11月正式啟動,至今年5月底,我省共建流動圖書館19個,接待讀者81萬人次,閱覽圖書244多萬冊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真正實現通過科學配置,合理利用,使財政撥給的每一分錢產生最大的事業發展績效,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領導的充分肯定。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長指出“廣東流動圖書館的建立在全國屬首創,是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值得倡導。”中宣部劉云山部長稱贊“這是一個創舉,應該好好宣傳。”


        我廳注重績效、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做法,得到了省領導的表揚,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同志批示:“文化廳勒緊腰帶過好日子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


        (五)抓好隊伍建設


        強化管理,使資金落到實處,歸根到底是要靠人去落實。因此,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善于理財的干部隊伍,顯得更加重要。


        為保證廳系統財務統計人員在業務上不落伍、不掉隊,加強繼續教育工作已成為我們的日常工作制度。我們采用了“請進來”和“送出去”的形式,加強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請進來”即由我處組織舉辦培訓班,邀請有關專家講授相關業務知識;“送出去”就是把財務統計人員送出去參加財政、稅務、審計、統計等部門舉辦的培訓班,為大家提供學習提高的機會。 2004年,我處組織廳系統會計人員參加了中級會計電算化知識培訓,經考試后全部獲得“中級會計電算化證書”;組織統計人員參加統計繼續再教育,也全部通過并獲得市統計局頒發的合格證書;派出了5批11人次參加基本建設法規、招標投標、政府采購、項目管理等學習,都取得了學習的相關證書,其中一人通過了項目管理師(PMP)資格考試并取得認證。這些工作的開展,為更好地完成財務管理和統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加強教育,要求大家遵紀守法,敬業愛崗,樹立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形象;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對違規行為嚴肅處理。從而建立起一支依法理財、規范理財、為民理財、民主理財、高效理財的干部隊伍。


        三、存在問題和建議


        在爭取經費和加強管理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投入仍然偏低


        與我省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與其他社會事業相比,我省文化投入依然偏低。2004年,我省文化文物事業費占全省財政總支出0.78%,而教育事業費占15.54%,衛生事業費占3.93%,科學事業費占0.85%。


        (二)投入不平衡


        我省21個地級市,其中山區6市及東西兩翼7市共13個市的文化投入僅占全省的17%。一部分地區財政投入只能維持正常辦公運作,劇團無創作經費,圖書館無購書經費,博物館無文物征集費。如陽江市文化局年人均公用經費只有800元,無法滿足正常辦公開支。


        (三)政策法規滯后


        雖然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我省出臺了一些文化經濟政策,有力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但總體上尚未跳出“事業性”框架,政府缺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文化的必要手段,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間的分類管理尚未完全落實,針對文化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遠未形成(如文化企業稅費負擔偏重、活力不足,銀行貸款難,融資機會少,公益性文化產品的廣告宣傳成本過高、沒有優惠政策等), 規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法規體系還不健全。在民營資本、外資的市場準入和競爭問題上尚缺公平性,由于部門條塊分割、地方保護主義、審批環節多、注冊難等因素,入行門檻過高。多數文化單位產權模糊及產權結構單一阻礙了外部資金的進入。


        為保障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建議:國家出臺新的文化經濟政策。鑒于文化事業經費基數低,文化投入增幅應高于財政支出增幅。建立有效政策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辦文化的積極性,出臺鼓勵社會力量贊助文化事業的文化經濟政策,給贊助公益性文化項目者以更優惠的稅收政策。(廣東省文化廳計財處)


        資料來自:文化部計劃財務司(2005年7月12日)

         



        法治動態檢索

        請輸入要搜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