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筆記
第一章(zhang) 奴隸制法律(lv)制度(du)
第一節中(zhong)國法的(de)起源
一、 中國國家與法起源于夏朝
主要證據
1、夏(xia)啟是(shi)中國歷史上(shang)第(di)一個(ge)凌駕于全社會之上(shang)的世襲專制帝王。
2、夏已開始按(an)地域劃分統治區域。
3、夏已(yi)建立了完備的國家機器,包括(kuo)軍隊、職官、監獄以(yi)及貢賦制度(du)。
4、夏還(huan)建(jian)立了以國家強制力為直接后盾的(de)法律制度(du)。
國家(jia)與(yu)舊(jiu)的氏族組織的區別(bie)
1、按(an)地域劃(hua)分國民
2、公(gong)共(gong)權利的設立
二、中(zhong)國國家與法(fa)的(de)起源(yuan)的(de)特點
1、濃厚的宗法氏族血緣色彩。
2、以家長制的集權(quan)統(tong)治為基本(ben)統(tong)治方式。
3、法律與道(dao)德互相結合,界限不(bu)清。
4、刑事(shi)法規(gui)相對(dui)發(fa)達(da),民事(shi)法規(gui)相對(dui)落后。
第二節法制指(zhi)導思想(xiang)
一、夏、商(shang)法制指(zhi)導思想
神(shen)權(quan)法思想一直是占統治(zhi)地位的法制指導思想,他是原(yuan)始自然宗教與(yu)階級(ji)社(she)會有政治(zhi)目的的天神(shen)崇拜和祖先崇拜相(xiang)結合的產(chan)物。影響了后(hou)世家天下的政治(zhi)理論(lun)和社(she)會格局。
神(shen)權法(fa)的主要內容是(shi)
1、王(wang)權神授(聽命于天,聽命于神是(shi)夏商(shang)法(fa)制(zhi)的(de)主導思想(xiang))
2、天討與(yu)天罰
二(er)、西(xi)周法制(zhi)指導思(si)想
1、以德(de)配天(tian)(上(shang)天(tian)只把天(tian)命(ming)交給有(you)德(de)者,德(de)包括3個(ge)方面:敬(jing)天(tian)、敬(jing)宗、保民(min)。認為(wei)民(min)心向背(bei)決定王(wang)朝的盛衰,能否實行德(de)政又關系到民(min)心向背(bei)。)
2、明德慎罰(實施(shi)德教(jiao),用刑寬緩(huan),周公制禮形成西周時期禮、刑相(xiang)結合的特點。)
3、刑罰世(shi)(shi)輕世(shi)(shi)重
根據時世的(de)(de)變化來確定用刑的(de)(de)輕與重。刑新國用輕典(dian)(以安定人心),刑平國用中典(dian),刑亂(luan)國用重典(dian)(維持社會秩序)。
4、西周法制指導思(si)想的影響
以德配天、明德慎(shen)罰被(bei)后(hou)世奉為(wei)法(fa)律制(zhi)度的理想(xiang)的原則與標本。后(hou)被(bei)儒家(jia)發展為(wei)德主刑輔(fu),禮刑并用的基本策略,從而(er)為(wei)以禮法(fa)結合為(wei)特征的中國封建法(fa)制(zhi)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春秋時期的(de)法制指(zhi)導思想(xiang)
第三節立法活動
一、夏、商立法概況
除夏、商王(wang)發布的各(ge)種命(ming)令外,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習(xi)慣法,由于沒有成熟的文字,主要靠代(dai)代(dai)口(kou)傳(chuan)而流傳(chuan)和遵(zun)循(xun)的。
1、禹刑(不是(shi)成文法(fa),而是(shi)泛(fan)指夏朝的(de)法(fa)律和(he)(he)刑罰。除習慣法(fa)外,夏王針對(dui)各種(zhong)具體情況發布的(de)王命(ming)和(he)(he)誓也是(shi)法(fa)律淵源之一)
2、湯刑(xing)(商有亂(luan)政而湯作刑(xing)不成(cheng)文(wen)的(de)習慣法(fa)仍(reng)占很大比重,除此誓、誥、命(ming)也是(shi)當(dang)時重要(yao)的(de)法(fa)律(lv)淵源。誓是(shi)約(yue)束(shu)的(de)意(yi)思,相(xiang)當(dang)于軍法(fa);誥,含義(yi)告誡(jie),偏重于國(guo)王(wang)對權臣(chen)、大臣(chen)、諸侯或下(xia)屬發布的(de)命(ming)令(ling)、指示或訓誥;命(ming)是(shi)國(guo)王(wang)對具體事情發布的(de)命(ming)令(ling))
商(shang)王朝建立后(hou)法律制度隨國家政治制度的變遷也(ye)進行過幾次大的修(xiu)改。
二(er)、西周立法概況
1、周公制禮。
2、西周時期的(de)禮
概念:是中國古代社(she)會中長(chang)期存在(zai)的(de)、維護血緣和(he)(he)宗法(fa)關系和(he)(he)宗法(fa)等級制度的(de)一系列精神原(yuan)則和(he)(he)言(yan)行規范的(de)總(zong)稱(cheng)。
淵源與發展
原(yuan)始(shi)社(she)(she)會(hui)的(de)祭祀(si)儀(yi)式隨(sui)階級分(fen)化(hua)成禮(li)(li),包含社(she)(she)會(hui)成員不(bu)同的(de)社(she)(she)會(hui)地(di)位。商、周(zhou)兩朝(chao)禮(li)(li)都有(you)所發展,西(xi)周(zhou)周(zhou)公制(zhi)禮(li)(li)禮(li)(li)獲得了空前規模的(de)發展,對(dui)社(she)(she)會(hui)生(sheng)活各個方面都有(you)調(diao)整作(zuo)用。春秋戰國(guo)時期,周(zhou)禮(li)(li)喪失了規范社(she)(she)會(hui)的(de)作(zuo)用。
內容:
一是(shi)抽象的精神原(yuan)則,二是(shi)具(ju)體禮(li)(li)儀形(xing)式(shi)。精神方(fang)面主要是(shi)親親、尊尊。親親君為首,尊尊父為首。在這兩大原(yuan)則下,形(xing)成(cheng)了忠孝節義等具(ju)體的精神規范,但相比(bi)較而言,忠高于(yu)孝,國重于(yu)家。禮(li)(li)儀形(xing)式(shi)方(fang)面主要是(shi)五禮(li)(li)。即吉禮(li)(li)(祭祀)、兇禮(li)(li)(殯(bin)葬(zang))、軍禮(li)(li)(行兵打仗)、賓禮(li)(li)(迎賓待客)、嘉禮(li)(li)(婚冠(guan))此外還有(you)六禮(li)(li)、九禮(li)(li)
性質和作用
首先禮作為一種(zhong)積極的(de)(de)規范(fan),已(yi)具備(bei)法(fa)律(lv)的(de)(de)性質和(he)作用(yong)。具備(bei)法(fa)的(de)(de)三個(ge)基本特征:規范(fan)性、國(guo)家(jia)意志性和(he)強制性;其次(ci),周禮在社會的(de)(de)各個(ge)方面都起(qi)著實際的(de)(de)調整(zheng)作用(yong),所以禮被(bei)認為是“經國(guo)家(jia)、定(ding)社稷、序(xu)民人,利后嗣”的(de)(de)頭等大事。
3、呂(lv)刑(xing)(西周(zhou)(zhou)時周(zhou)(zhou)穆(mu)王進行的司法改革,令當時呂(lv)國諸侯,兼周(zhou)(zhou)穆(mu)王司寇呂(lv)候制(zhi)度(du),內容不可考,又稱甫(fu)刑(xing))
4、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書。二是指西(xi)周的刑罰“墨(mo)、劓(yi)、非、宮、大(da)辟五(wu)刑和贖、鞭、撲、流”
5、遺(yi)(yi)訓、殷彝。先王(wang)留下的遺(yi)(yi)制。殷彝,商朝的某些法律。
三、春秋(qiu)時期(qi)的立(li)法概況(kuang)
1、鄭(zheng)國(guo)(guo)鑄(zhu)刑書。前536年,鄭(zheng)國(guo)(guo)執政子(zi)產(chan)將鄭(zheng)國(guo)(guo)的法(fa)律條文鑄(zhu)在金屬(shu)鼎上,向(xiang)全社會公布(bu)。是中國(guo)(guo)歷(li)史上第一次公布(bu)成(cheng)文法(fa)的活動。
2、鄧析(xi)的竹(zhu)刑(xing)。前(qian)530年,鄧析(xi)綜合鄭(zheng)國內外的法律(lv)規范(fan),編成刑(xing)書(shu),刻在竹(zhu)簡上,稱為竹(zhu)刑(xing)。屬私人(ren)著作。
3、晉(jin)國鑄(zhu)刑(xing)(xing)鼎(ding)。前513年,趙國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xing)(xing)書正式鑄(zhu)于(yu)鼎(ding)上(shang),公(gong)之于(yu)眾。這(zhe)是中(zhong)國歷史上(shang)第二次公(gong)布成文法(fa)活(huo)動(dong)。
4、公布(bu)成文(wen)法(fa)的歷(li)史意義
一(yi)是(shi)公布成(cheng)(cheng)(cheng)文(wen)(wen)法(fa)的(de)(de)活(huo)動是(shi)對傳統的(de)(de)法(fa)律(lv)觀念(nian)、傳統的(de)(de)法(fa)律(lv)制度(du)以(yi)及傳統社會秩序的(de)(de)一(yi)種否(fou)定,成(cheng)(cheng)(cheng)文(wen)(wen)法(fa)的(de)(de)公布說明(ming)法(fa)律(lv)制度(du)已不是(shi)少數人的(de)(de)私產,而應成(cheng)(cheng)(cheng)為(wei)全(quan)社會的(de)(de)一(yi)種公開調節器(qi),傳統的(de)(de)社會結構也隨之變化(hua);二是(shi)公布成(cheng)(cheng)(cheng)文(wen)(wen)法(fa)的(de)(de)活(huo)動在客觀上為(wei)封建(jian)制度(du)的(de)(de)進(jin)一(yi)步發展(zhan)提供了(le)條件;三是(shi)標志著法(fa)律(lv)觀念(nian)和法(fa)律(lv)技術的(de)(de)發展(zhan)與(yu)進(jin)步;四是(shi)為(wei)戰(zhan)國時期和戰(zhan)國以(yi)后封建(jian)法(fa)律(lv)的(de)(de)發展(zhan)與(yu)完善(shan)積累了(le)經驗。
第四節刑事法(fa)律制度(du)
一、罪名
(一)夏、商的主要(yao)罪名
“昏(hun)、墨、賊(zei),殺”“己惡(e)而掠人之美為昏(hun),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zei)。”
文獻記載的最(zui)早的軍法(fa)“不用(yong)命(ming)戮于社”不執行王命(ming)者在土地廟(miao)前處(chu)決(jue)。
“刑(xing)名從商”商朝的(de)罪(zui)名已(yi)比夏朝極大完善。最為突(tu)(tu)出(chu)的(de)是對于(yu)政(zheng)(zheng)治性犯罪(zui)的(de)懲罰。最突(tu)(tu)出(chu)的(de)是鎮壓亂政(zheng)(zheng)最和疑眾罪(zui),屬于(yu)思想政(zheng)(zheng)治罪(zui)范疇,可以任(ren)意解釋,后世歷代王朝都(dou)在不同程(cheng)度上(shang)和不同形式上(shang)以此來(lai)誅殺異己,這也是中(zhong)國傳統法律的(de)主(zhu)要特(te)點之一。
(二)西周的(de)主要罪名
分類:一是(shi)政治性犯(fan)罪(zui),如違抗王命罪(zui);二是(shi)破(po)壞社會(hui)秩序,侵犯(fan)人(ren)身財產等方面的(de)犯(fan)罪(zui),如冠攘奸宄(聚眾搶(qiang)劫)罪(zui);三是(shi)瀆(du)職(zhi)方面的(de)犯(fan)罪(zui),如司(si)法(fa)(fa)(fa)官(guan)的(de)五(wu)(wu)過……凡(fan)屬司(si)法(fa)(fa)(fa)官(guan)罰不當罪(zui),徇(xun)私(si)枉(wang)(wang)(wang)法(fa)(fa)(fa)者(zhe)按五(wu)(wu)過論罪(zui)1、惟(wei)官(guan),指(zhi)畏權勢而(er)枉(wang)(wang)(wang)法(fa)(fa)(fa)者(zhe);2、惟(wei)反,指(zhi)報私(si)怨而(er)枉(wang)(wang)(wang)法(fa)(fa)(fa);3、惟(wei)內(nei),指(zhi)為親屬裙帶而(er)徇(xun)私(si);4、惟(wei)貨,指(zhi)貪贓受(shou)賄(hui)而(er)枉(wang)(wang)(wang)法(fa)(fa)(fa);5、惟(wei)來,指(zhi)受(shou)人(ren)請托而(er)枉(wang)(wang)(wang)法(fa)(fa)(fa)。
二、刑罰
(一)五刑按從輕到(dao)重分為(wei)“墨、劓、非、宮、大辟(pi)”
其(qi)中非(fei)刑有刖,砍(kan)手;非(fei),砍(kan)足;臏砍(kan)膝蓋骨(gu)。大辟是死刑的總稱。商、春秋時一直是作為主體(ti)刑罰而廣泛應用。其(qi)影(ying)(ying)響遍及整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jian)制社會前(qian)期(qi),經過秦漢的刑罰變(bian)革,直到南(nan)(nan)北(bei)(bei)朝后期(qi),才完全被封建(jian)制五刑取(qu)代。肇始于(yu)夏朝,發達于(yu)商、周(zhou),影(ying)(ying)響及于(yu)秦漢三國兩晉(jin)南(nan)(nan)北(bei)(bei)朝。
(二)其他刑罰(fa)
1、圜土之(zhi)制(zhi)。以(yi)勞(lao)役為主要內容的刑罰,近似于(yu)后世的徒刑。
2、嘉(jia)石之制。西周時(shi)期把有過(guo)錯但情節輕(qing)微的人犯束縛手腳放在朝門之左的大石上,令其思過(guo),然后(hou)送到司空(kong)那里作短期勞役(yi)(yi)。類(lei)似后(hou)世拘(ju)役(yi)(yi)。
3、贖刑。
三、刑罰適用原則。
1、老幼減(jian)免原則。“明(ming)德慎刑”“親(qin)親(qin)”“尊尊”的禮的原則在刑法中(zhong)的體(ti)現。
2、區分故意(yi)與(yu)過失、慣犯與(yu)偶犯原(yuan)則(ze)。
3、罪疑從(cong)輕,罪疑從(cong)赦原則。
4、寬嚴適中(zhong)的原則。
四、禮與刑的關(guan)系
1、禮(li)與(yu)刑(xing)的一般關系:兩者(zhe)是(shi)西周(zhou)法律(lv)體系不可分(fen)割的兩個部分(fen),共同構成當時完(wan)整的法律(lv)體系。其中禮(li)是(shi)積(ji)極(ji)的,刑(xing)是(shi)消極(ji)的,對于一切違背禮(li)的行為進行處(chu)罰凡是(shi)禮(li)所禁止(zhi)的亦為刑(xing)所不容(rong)。兩者(zhe)相(xiang)輔(fu)相(xiang)成。
2、禮(li)不(bu)下(xia)庶人(ren),刑不(bu)上大夫
是中國(guo)古代一項重要(yao)的法(fa)律原則。強(qiang)調的是平(ping)(ping)民與貴族官僚之間的不平(ping)(ping)等。
禮不下(xia)(xia)庶人(ren),指的(de)(de)(de)是庶人(ren)不可能按禮行(xing)事,禮也不是為他們設(she)立(li)的(de)(de)(de)。但庶人(ren)一(yi)定(ding)要遵守禮的(de)(de)(de)關(guan)于等(deng)級的(de)(de)(de)規定(ding)。刑不上大(da)夫(fu)指大(da)夫(fu)以上貴(gui)族(zu)犯(fan)罪,在一(yi)定(ding)條件下(xia)(xia)可獲得某(mou)些(xie)寬宥,在適用刑罰時(shi)享有某(mou)些(xie)特(te)權。為在廣大(da)被(bei)統(tong)治者(zhe)面前保持貴(gui)族(zu)作為一(yi)個整(zheng)體的(de)(de)(de)尊嚴。
第(di)五節民事法律(lv)制度(du)
一、所有權與契約
(一)所(suo)有權在中國(guo)奴(nu)(nu)隸(li)制時代,天(tian)子獲(huo)王對土地和人(ren)民(min)(min)享有的(de)(de)所(suo)有權與貴族、自由(you)(you)民(min)(min)的(de)(de)葛個人(ren)財(cai)產所(suo)有權并存(cun)。天(tian)子或(huo)王是完(wan)全民(min)(min)事權利主體,各級奴(nu)(nu)隸(li)主貴族和平民(min)(min)是不(bu)完(wan)全民(min)(min)事權利主體。土地由(you)(you)周天(tian)子分賜諸侯(hou),諸侯(hou)可以占有、使用、收益,但不(bu)得買賣轉讓。西周中期以后,所(suo)有權形(xing)式開始多(duo)樣(yang)化,貴族事實上取得了(le)土地的(de)(de)處理權。
(二)契約
西周(zhou)時期出(chu)現契約制(zhi)度。專職(zhi)官管(guan)理(li)契約制(zhi)度稱(cheng)司約,市場管(guan)理(li)人員稱(cheng)質(zhi)人。有兩種(zhong)契約:1、質(zhi)劑。用于買(mai)賣(mai)(mai)關系的(de)契約。買(mai)賣(mai)(mai)奴(nu)隸、牛馬用質(zhi),較長的(de)契券(quan)(quan)(quan);買(mai)賣(mai)(mai)小物品用劑,是較短的(de)契券(quan)(quan)(quan)。質(zhi)劑由官方制(zhi)作。2、傅別(bie)。債(zhai)券(quan)(quan)(quan)叫傅,從中撕(si)開(kai)叫別(bie)。債(zhai)務(wu)人執左券(quan)(quan)(quan),債(zhai)權人執右券(quan)(quan)(quan)。
二、婚姻
(一)婚姻原則
1、一夫一妻(qi)制;2、同姓不通(tong)婚(hun);3、父母之(zhi)命,媒妁之(zhi)言(yan)。
(二)六禮
納采(cai)、問名、納吉(ji)、納征、請期、親迎。
(三(san))七出三(san)不去
“不順父(fu)母去(qu)(qu)、無子去(qu)(qu)、淫去(qu)(qu)、妒去(qu)(qu)、有惡(e)疾者去(qu)(qu)、多言(yan)去(qu)(qu)、盜竊去(qu)(qu)”
“有所娶、無(wu)所歸不(bu)(bu)去(qu);與更(geng)三年(nian)喪,不(bu)(bu)去(qu);前貧*后富貴,不(bu)(bu)去(qu)”
三、宗法繼承
(一)西周(zhou)的(de)宗(zong)法(fa)制度(du)
宗法制(zhi)度:一種以血(xue)緣關系為紐帶,家族組織與(yu)國家制(zhi)度相(xiang)結合(he),以保證血(xue)緣貴族世(shi)襲統(tong)治(zhi)(zhi)的政(zheng)治(zhi)(zhi)形式。
原則:1、從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實行嫡(di)長子繼承制。2、小宗服(fu)從大宗,諸(zhu)弟服(fu)從長兄。3、各級諸(zhu)侯、卿大夫、士既是(shi)一種家族組織,又各自構成一級國家政權,共同(tong)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負責(ze)。
宗(zong)族(zu)(zu)制度構(gou)成西周(zhou)時期基(ji)本政治結(jie)構(gou)。在宗(zong)法(fa)統(tong)治下,家族(zu)(zu)組(zu)織(zhi)與(yu)國(guo)家制度合二為(wei)一,家族(zu)(zu)觀念、家族(zu)(zu)道德(de)與(yu)國(guo)家道德(de)互為(wei)表里,由(you)此而(er)形成了西周(zhou)法(fa)律(lv)制度的一些基(ji)本特征:國(guo)王家長制專制統(tong)治的絕對權(quan)威(wei),家族(zu)(zu)倫理(li)道德(de)與(yu)國(guo)家法(fa)律(lv)的融合,禮儀(yi)教化與(yu)刑事鎮(zhen)壓(ya)相輔相成等。
(二)宗法制度下(xia)的繼承(cheng)(cheng)嫡(di)長(chang)子繼承(cheng)(cheng)制。
第六節司(si)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一)中央(yang)司法機關
國王(wang)獲天子是最(zui)高(gao)司(si)法(fa)(fa)官(guan),設專職司(si)法(fa)(fa)官(guan)來輔(fu)佐天子行(xing)使司(si)法(fa)(fa)權(quan)。夏朝設士和(he)理(li),中央最(zui)高(gao)司(si)法(fa)(fa)官(guan)稱大理(li)是國王(wang)的(de)司(si)法(fa)(fa)助手。商(shang)朝稱最(zui)高(gao)司(si)法(fa)(fa)官(guan)為大司(si)寇,有權(quan)審理(li)重大案件但(dan)要奏請商(shang)王(wang)批準才(cai)能執行(xing)。下設正、史(shi)等屬官(guan)。
西(xi)周設(she)大(da)司(si)(si)寇(kou)或稱司(si)(si)寇(kou)。和(he)其他五個中(zhong)央機關(guan)并稱公卿。有(you)權審(shen)理重(zhong)大(da)案件,下設(she)小司(si)(si)寇(kou)。在大(da)小司(si)(si)寇(kou)下設(she)屬吏如司(si)(si)刑(xing)、司(si)(si)刺、司(si)(si)厲、掌(zhang)(zhang)囚、掌(zhang)(zhang)戮(lu)、司(si)(si)約、司(si)(si)盟、布憲等。
(二(er))地方司法機(ji)關
多以(yi)士(shi)命(ming)名。商朝在(zai)畿內地區(qu)的司法官稱為(wei)(wei)士(shi)。在(zai)畿外稱為(wei)(wei)蒙士(shi)。西(xi)周有鄉(xiang)士(shi)“國(guo)中之(zhi)(zhi)鄉(xiang)”,遂士(shi)“四郊之(zhi)(zhi)遂”,縣士(shi)“野外之(zhi)(zhi)縣”、方(fang)士(shi)“都邑”、訝士(shi)“邊遠地區(qu)”
二、訴訟制度
(一)天罰與(yu)神判
(二)獄與訟 刑事(shi)案件是(shi)獄,民事(shi)案件是(shi)訟。審(shen)理民事(shi)案件叫聽訟,審(shen)理刑事(shi)案件叫斷獄
(三)五聽。西(xi)周時期判斷當事人陳(chen)述真偽的(de)5種方式
辭聽(ting)(ting)、色聽(ting)(ting)、氣(qi)聽(ting)(ting)、耳聽(ting)(ting)、目(mu)聽(ting)(ting)。比神判(pan)進步(bu)。司(si)法(fa)心理首(shou)次應用(yong)于司(si)法(fa)實踐。
(四)讀(du)(du)鞫(ju)、乞鞫(ju)。讀(du)(du)鞫(ju)指審判結束后,向當(dang)事人宣讀(du)(du)判決書(shu),讀(du)(du)鞫(ju)后,犯人不服判決可要求上訴再審叫乞鞫(ju)。
(五)三(san)(san)刺(ci)“一(yi)曰訊(xun)群臣,二曰訊(xun)群吏(li),三(san)(san)曰訊(xun)萬(wan)民”以德(de)慎罰法制(zhi)指(zhi)導思(si)想在司(si)法實踐中的體現。
三、監獄(yu)制度
(一)監獄名稱
奴隸制社(she)會監(jian)獄多稱(cheng)(cheng)圜土,也有稱(cheng)(cheng)囹圄(囹圉)春秋時(shi)期通(tong)稱(cheng)(cheng)囹圉
(二)監獄管(guan)理
司(si)圜(yuan)(yuan)與掌囚兩種獄官。圜(yuan)(yuan)土所(suo)關押的是未達到處以五刑的輕微(wei)罪犯(fan),稱罷民由(you)司(si)圜(yuan)(yuan)管理。可(ke)能處以五刑等重刑的未決犯(fan)的場(chang)所(suo),由(you)掌囚專職管理。
第二(er)章(zhang)封(feng)建制前期(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chao))法律制度
第一節法(fa)制指導(dao)思想
一、戰國時期法家的法制思想
反映(ying)了新(xin)興地(di)主階(jie)級(ji)的(de)法律觀,并成(cheng)為戰國(guo)時期法制發展的(de)主要指導思想。
(一)以(yi)法(fa)治國
第一(yi),國(guo)家應制定(ding)法(fa)(fa)律(lv)(lv)(lv)作為(wei)全社(she)會的(de)(de)(de)基本準則,以統一(yi)的(de)(de)(de)法(fa)(fa)律(lv)(lv)(lv)對社(she)會生活的(de)(de)(de)各個(ge)方面作出相應的(de)(de)(de)規定(ding),將全社(she)會都納入法(fa)(fa)律(lv)(lv)(lv)秩序中,以法(fa)(fa)律(lv)(lv)(lv)作為(wei)普遍的(de)(de)(de)行為(wei)標(biao)準。第二,國(guo)家應依照所制定(ding)的(de)(de)(de)法(fa)(fa)律(lv)(lv)(lv)來處(chu)理各種事(shi)務,所謂緣法(fa)(fa)而治,反對宗法(fa)(fa)時(shi)代(dai)的(de)(de)(de)因人而制。第三,以法(fa)(fa)律(lv)(lv)(lv)作為(wei)統一(yi)的(de)(de)(de)取(qu)舍標(biao)準,要求(qiu)全社(she)會都在法(fa)(fa)律(lv)(lv)(lv)范圍內活動,強調“事(shi)斷于法(fa)(fa)”。
(二)刑無等級。反對禮有(you)差等。“刑過不避大臣,賞(shang)善不遺匹夫”。
(三)行刑(xing)重(zhong)(zhong)輕。“重(zhong)(zhong)刑(xing)主義”也(ye)是法(fa)家法(fa)律(lv)思想的突出內容(rong)。
(四)法(fa)布于眾。
二、秦朝的法制指(zhi)導思想。
1、法令由一統。2、以法為本,凡事皆有(you)法式。3、棄理任法,峻法嚴刑。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打擊(ji)儒家思想。
三、漢朝的(de)法制指導思(si)想
1、與民休息,寬省刑法。體(ti)現黃老無(wu)為而(er)治(zhi)。(漢初)
2、禮法并用(yong),德主刑輔。體現儒(ru)家(jia)思(si)想(漢武帝(di))
四(si)、三國、兩晉(jin)、南(nan)北朝的法制指導思(si)想
是在引禮入刑的深化(hua)中。
兩晉時期(qi)重視禮(li)樂治國和法律的(de)相須為用(yong),堅持引禮(li)入(ru)律,使法律進一步儒家化。
南(nan)北朝時(shi)期南(nan)朝宣揚禮教。北朝很快(kuai)確(que)立了以(yi)德禮為主(zhu)的法制指(zhi)導(dao)思(si)想。
第二節立法活動
一、戰國時期(qi)立法概況
(一)法經
概念:是中國歷(li)史上(shang)第一部比較(jiao)系統(tong)的(de)封(feng)建成文(wen)(wen)法(fa)法(fa)典。他是戰國初期(qi)魏(wei)國李悝(kui)在總(zong)結(jie)春秋以來各國公布成文(wen)(wen)法(fa)的(de)經驗的(de)基(ji)礎上(shang)制定的(de),在中國封(feng)建立法(fa)史上(shang)具有重要(yao)的(de)歷(li)史地位。
主要內容:盜法(fa)(fa)、賊法(fa)(fa)、網(wang)法(fa)(fa)、捕法(fa)(fa)、雜法(fa)(fa)、具法(fa)(fa)
盜法(fa)、賊(zei)法(fa):懲罰危害國家安(an)全(quan)、危害他人及(ji)侵犯財產(chan)的法(fa)律規定。
網法(fa):也稱(cheng)囚法(fa):是(shi)囚禁和審判罪犯的(de)法(fa)律規定。
捕(bu)法(fa):是關于追捕(bu)盜賊及其他犯罪者(zhe)的法(fa)律規定網法(fa)和捕(bu)法(fa)多屬于訴(su)訟法(fa)。
雜法(fa):盜賊以外的其他犯(fan)罪與刑(xing)罰規(gui)定(ding)。主要規(gui)定(ding)了六禁(jin)。淫禁(jin)、狡(jiao)禁(jin)、城禁(jin)、嬉禁(jin)、徙禁(jin)、金禁(jin)等。
具法;關于定罪量刑中從輕從重等法律(lv)原(yuan)則的(de)規定,起著具其加(jia)減的(de)作用,相當于近代法典(dian)中的(de)總則部分(fen)。
基本特征:維護封(feng)建專制(zhi)政(zheng)權,保護地主(zhu)階級的私有財產和奴隸制(zhi)殘余。并且貫徹了法家輕罪重刑的法家理論。
歷(li)史(shi)地位(wei):中國(guo)(guo)歷(li)史(shi)上第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完善的(de)(de)(de)封(feng)建(jian)成(cheng)文法(fa)典,在中國(guo)(guo)封(feng)建(jian)立法(fa)史(shi)上具(ju)有重(zhong)要(yao)的(de)(de)(de)歷(li)史(shi)地位(wei)。首先,法(fa)經是戰國(guo)(guo)時期封(feng)建(jian)立法(fa)的(de)(de)(de)典型代(dai)表和(he)全(quan)面總結。法(fa)經作為李悝變法(fa)的(de)(de)(de)重(zhong)要(yao)內容之一,也是對這一時期社會(hui)變革的(de)(de)(de)一種肯定(ding)。其次,法(fa)經的(de)(de)(de)體例和(he)內容,為后(hou)世封(feng)建(jian)成(cheng)文法(fa)典的(de)(de)(de)進一步(bu)完善奠定(ding)了重(zhong)要(yao)的(de)(de)(de)基礎(chu)。
(二)商鞅變法
概述:公(gong)元前359年,商鞅在(zai)秦國變(bian)法。
變法(fa)的主要內容:
1、改法(fa)為律(lv),擴(kuo)充法(fa)律(lv)內容。法(fa)強調法(fa)律(lv)的平等性,律(lv)更(geng)強調法(fa)律(lv)的普(pu)遍(bian)性。
2、運用法律手(shou)段推(tui)行富國(guo)強兵(bing)的措施(shi)。
3、用法律手段(duan)剝(bo)奪舊(jiu)貴族(zu)的特(te)權。無(wu)軍(jun)功取消貴族(zu)身份。取消分(fen)封制,
4、全國(guo)貫徹(che)法(fa)(fa)(fa)家的(de)“以法(fa)(fa)(fa)治國(guo)”“明法(fa)(fa)(fa)重刑”等主張(zhang)。
(1)強調以法(fa)(fa)治國,重(zhong)視法(fa)(fa)律(lv)的制定和學(xue)習、宣(xuan)傳。
(2)輕罪重刑(xing),用嚴酷(ku)的(de)(de)刑(xing)罰(fa)來掃除(chu)一切改革的(de)(de)阻力和障礙,加強(qiang)法(fa)律的(de)(de)威(wei)懾力。
(3)不(bu)赦(she)不(bu)宥(you)。主張凡有罪者皆應(ying)受(shou)罰(fa)。
(4)鼓勵告奸。
(5)實行連(lian)坐(zuo)。如鄰伍(wu)連(lian)坐(zuo),軍事連(lian)坐(zuo),職務(wu)連(lian)坐(zuo),家(jia)庭連(lian)坐(zuo)等。最大(da)限(xian)度地把各種危害國家(jia)的(de)隱患(huan)消(xiao)滅(mie)在萌芽狀態,對維護國內的(de)社會秩序,保障政權的(de)穩定有重要作用(yong)。
歷史意義:
是一次(ci)深刻(ke)的社(she)會變(bian)革,在深度(du)和廣度(du)上都超過了這一時期(qi)其他諸侯國(guo)的改革。這次(ci)變(bian)法不僅給秦(qin)國(guo)守舊(jiu)勢力以(yi)沉(chen)重打擊,而且為(wei)秦(qin)國(guo)政(zheng)治(zhi)、經(jing)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zhang)。秦(qin)國(guo)的封(feng)建法制也在變(bian)法過程中得以(yi)迅速發展與完善。
二(er)、秦(qin)朝(chao)立法概(gai)況
(一)主(zhu)要法律形式(shi)。
1、詔令。皇帝臨(lin)時發布的命令,具(ju)有最(zui)高的法律效(xiao)力。
2、律。是國家大法,秦(qin)朝法律的(de)主體(ti),帶(dai)有普遍性、穩定性和刑(xing)事性的(de)特(te)點。
3、廷行事。判例,可作為同類案件判決(jue)的依(yi)據。
4、法律(lv)(lv)答問。國家(jia)對(dui)法律(lv)(lv)術語、條文、律(lv)(lv)義(yi)作出的具(ju)有法律(lv)(lv)效力的解釋。類似于后世(shi)的律(lv)(lv)疏。
5、式。國(guo)家機關工作程序(xu)、原則及有(you)關公文(wen)程式的法(fa)律文(wen)件。
(二)睡虎地秦墓竹簡。(云夢秦簡、出(chu)土秦律)
律、法律答(da)問(wen)、封診(zhen)式(是司法機關審理(li)案件的(de)原因、治(zhi)獄程式、調查勘驗等方面(mian)的(de)法律規定)、為吏之道(規定官員應遵循(xun)的(de)為官準則和(he)具體(ti)要(yao)求)。體(ti)現了秦朝治(zhi)道運行皆有(you)法式的(de)法制特(te)征(zheng)。
三、漢朝(chao)立法(fa)概(gai)況
(一)主要法律(lv)形(xing)式
1、律(lv)(lv)。漢(han)代基本的(de)法(fa)律(lv)(lv)形式(shi),包(bao)括以刑事法(fa)律(lv)(lv)規范為主的(de)具有普遍(bian)性和(he)穩定性的(de)成文法(fa)典(dian)。有綜合性法(fa)律(lv)(lv)的(de)單行法(fa)律(lv)(lv)。
2、令。皇(huang)帝所發布的(de)詔令,內(nei)容廣泛(fan),法律(lv)效力最高,是(shi)漢(han)朝一種主(zhu)要的(de)法律(lv)形(xing)式。
3、漢朝的(de)一種(zhong)(zhong)法律形式,是(shi)律以(yi)外關于規定(ding)犯罪與刑罰的(de)一種(zhong)(zhong)單行禁條,也稱事(shi)條科(ke)條。
4、比(bi)又稱決(jue)事比(bi),是指在律(lv)上無正文規定時,比(bi)照最接近的律(lv)令條文,或同類(lei)典型案例處分。
(二(er))約法三(san)章(zhang)
“殺人者死,傷人者及盜抵罪”
(三)漢律六十篇
1、九章(zhang)律(lv)。劉邦建(jian)漢(han)后(hou),在秦律(lv)六篇的基(ji)礎上,增加戶(hu)律(lv)、興(xing)律(lv)、既律(lv)3篇而成。九章(zhang)律(lv)是兩(liang)漢(han)的基(ji)本法律(lv)。
2、傍章律。叔孫通(tong)在高祖(zu)和惠帝年間制定傍章律18篇。主要是(shi)禮儀(yi)制度方面的內容。
3、越宮律(lv)(lv)。武(wu)帝時期張湯(tang)制定27篇。主要(yao)是關于宮廷(ting)警衛方面(mian)的專門法律(lv)(lv)。
4、朝(chao)律(lv)。武帝時期(qi)趙禹(yu)制(zhi)定。又名朝(chao)賀律(lv)6篇,主要是關(guan)于朝(chao)賀方面的專門法律(lv)。
以上四(si)部法律(lv)即(ji)歷史上有名的漢律(lv)60篇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立法概況。
基本(ben)情況:魏國(guo)在(zai)漢(han)律基礎(chu)上制定魏律。蜀國(guo)沿(yan)用(yong)漢(han)律,補充制定蜀科(ke)。吳國(guo)繼承漢(han)律編定科(ke)條與(yu)科(ke)令。
魏律(lv)(lv)改革的(de)特點:1、將法(fa)(fa)經中的(de)具律(lv)(lv)改為刑名(ming),置于律(lv)(lv)首(shou);2、將八議制度正(zheng)式列入(ru)法(fa)(fa)典;3、進一步調整法(fa)(fa)典的(de)結構與內容。
晉律(lv)(lv):又稱(cheng)泰始律(lv)(lv),20篇602條(tiao)(tiao)的(de)格(ge)局,精(jing)簡了法律(lv)(lv)條(tiao)(tiao)文,與魏(wei)律(lv)(lv)相比在刑名后增加了法例(li)律(lv)(lv),豐(feng)富(fu)了刑名總(zong)則的(de)內容。同時對刑律(lv)(lv)部分也進行(xing)了重新編排,使(shi)晉律(lv)(lv)朝刑寬、禁減(jian)的(de)方向邁進了一(yi)大步。
張杜注律:張斐和杜預為晉(jin)律作(zuo)注,由晉(jin)武帝批準,詔頒天下。與法(fa)律同等(deng)效力。
法律形(xing)式(shi)的變化(hua)。
1、科起著補(bu)充與變通律、令的作用。
2、格(ge)與(yu)令同,也(ye)起著補(bu)充律的(de)作用。格(ge)帶(dai)有(you)(you)刑事法律的(de)特點,不同于隋唐(tang)時期(qi)帶(dai)有(you)(you)行政法律性質的(de)格(ge)。
3、比是(shi)比附或類推,即比照典型判例或相(xiang)近律文處理法(fa)律無明文規(gui)定的同(tong)類案件(jian)。
4、式(shi)(shi)是公(gong)文程式(shi)(shi),西魏編(bian)有(you)大統式(shi)(shi),成(cheng)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de)一種法律形式(shi)(shi)。
五、法律(lv)的儒(ru)家化
(一)三綱的法律化(hua)
(二)漢代刑(xing)罰適用原則的儒家(jia)化
1、上請原則。即(ji)當官(guan)的犯罪后,可以通(tong)過請示皇帝給有罪者某些優待。
2、恤(xu)刑原(yuan)則(ze)。給(gei)老(lao)幼婦女。
3、親(qin)(qin)親(qin)(qin)得相(xiang)首(shou)匿。指親(qin)(qin)屬(shu)之間可以互(hu)相(xiang)首(shou)謀隱(yin)匿犯(fan)罪行為,不予告發和作證。對親(qin)(qin)屬(shu)中的(de)(de)尊長首(shou)匿卑幼的(de)(de)犯(fan)罪。一(yi)般犯(fan)罪不予追究(jiu)刑事責任。死刑案件責上請廷尉,由其(qi)決定是否追究(jiu)首(shou)匿者的(de)(de)罪責。
(三(san))八議、官當、準五服(fu)以(yi)制罪。
八(ba)議(yi)(yi):魏新律規定。議(yi)(yi)親、議(yi)(yi)故、議(yi)(yi)賢、議(yi)(yi)能(neng)、議(yi)(yi)功、議(yi)(yi)貴、議(yi)(yi)勤、議(yi)(yi)賓(前朝皇(huang)室宗親)
官(guan)當:封建(jian)社會允許官(guan)吏(li)以(yi)官(guan)爵折抵徒(tu)罪的一種特權制度。
準五服以(yi)制(zhi)罪(zui)。指在刑(xing)法適(shi)用上,凡服制(zhi)越(yue)近,以(yi)尊犯卑,處(chu)罰越(yue)輕(qing),以(yi)卑犯尊,處(chu)罰越(yue)重;凡服制(zhi)越(yue)遠,以(yi)尊犯卑處(chu)罰變(bian)重,以(yi)卑犯尊,處(chu)罰變(bian)輕(qing)。
第(di)三節刑事法律制度
一、罪名
危害專(zhuan)制集權與封(feng)建政權方面的罪名
1、左官(guan)罪:凡官(guan)吏違犯(fan)法令私自(zi)到諸(zhu)侯國任命(ming)者構成左官(guan)罪。按左官(guan)律(lv)給予(yu)刑事處罰。
2、出(chu)(chu)(chu)界罪。指(zhi)諸侯王私(si)自越出(chu)(chu)(chu)封國疆界者構(gou)成出(chu)(chu)(chu)界罪,按出(chu)(chu)(chu)界律(lv)或(huo)耐(nai)為司寇,或(huo)被誅殺。
3、酎金(jin)罪。指諸侯王在(zai)參與宗廟祭祀時所貢醇酒(jiu)和(he)黃金(jin)以次充好,不夠成色(se)者構成酎金(jin)罪。按酎金(jin)律給予削(xue)地免除封國(guo)的處罰。
官員瀆(du)職方(fang)面(mian)的罪名
漢代主要有
沈(shen)命罪:指治安官(guan)員凡“群(qun)盜(dao)起而不發覺(jue),發覺(jue)而弗捕滿品者”構成沈(shen)命罪。依沈(shen)命法(fa)二千(qian)石以下的官(guan)吏皆(jie)處刑。
見知(zhi)故(gu)縱罪(zui):指治(zhi)安官吏凡得知(zhi)盜(dao)賊犯(fan)罪(zui)真情,不及時舉告者,要與罪(zui)犯(fan)判處(chu)同(tong)等刑罰。如抓到盜(dao)賊重犯(fan)而不及時嚴(yan)辦者,照見知(zhi)故(gu)縱法,判處(chu)死刑。
重罪十條
指危害地主階級的十種重大犯罪的總稱,把他作為(wei)嚴厲打擊的對象,并強調“犯此十罪者,不在(zai)八議論贖(shu)之限(xian)”
反逆(造反的行(xing)為(wei)(wei)(wei)),大逆(毀(hui)壞皇(huang)帝(di)宗(zong)廟、山陵和宮殿(dian)的行(xing)為(wei)(wei)(wei))、叛(叛變(bian)的行(xing)為(wei)(wei)(wei))、降(投降敵(di)國的行(xing)為(wei)(wei)(wei))、惡逆(毆打(da)、謀殺(sha)尊親(qin)屬的行(xing)為(wei)(wei)(wei))、不(bu)道(兇殘(can)殺(sha)人的行(xing)為(wei)(wei)(wei))、不(bu)敬(盜用皇(huang)帝(di)器物,及(ji)對(dui)皇(huang)帝(di)不(bu)尊重的行(xing)為(wei)(wei)(wei))、不(bu)孝(不(bu)侍奉父母(mu),不(bu)按禮制服喪的行(xing)為(wei)(wei)(wei))、不(bu)義(殺(sha)本府長(chang)官和授(shou)業老師(shi)的行(xing)為(wei)(wei)(wei))、內(nei)亂(親(qin)屬間的亂倫行(xing)為(wei)(wei)(wei))
秦代主要刑罰
死刑(xing):戮(lu)、磔(碎(sui)尸)、腰(yao)斬(zhan)(zhan)、車裂、梟首、棄市、夷三族(zu)(zu)(父族(zu)(zu)、母族(zu)(zu)、妻族(zu)(zu))、具五刑(xing)“先(xian)黥(qing),劓、斬(zhan)(zhan)左右(you)趾、笞(chi)殺之(zhi)、梟其(qi)首、菹其(qi)尸、肉于(yu)市。其(qi)誹謗詈詛者,又先(xian)斷其(qi)舌,故謂之(zhi)具五刑(xing)”
徒刑:城旦(dan)舂、鬼薪白粲、隸(li)臣妾(qie)、司寇(男子罰(fa)為(wei)守備,刑期二年)
恥辱刑;髡(剃頭)、耐(剃須)、完()
漢朝(chao)文景帝改革(ge)
漢(han)代統治階級和思想家們深刻(ke)反思和總結(jie)秦二(er)世而(er)亡(wang)的(de)教訓,認識到傳統的(de)肉刑不利于封建政權的(de)穩(wen)固,也由(you)于漢(han)文帝(di)(di)繼位后(hou),經濟發(fa)展(zhan)、人民生活比較穩(wen)定(ding),從(cong)而(er)漢(han)初主客觀(guan)條(tiao)件決定(ding)了(le)漢(han)文帝(di)(di)、景(jing)(jing)帝(di)(di)時期實行了(le)一(yi)次具有(you)歷(li)史意(yi)義的(de)刑制改革。這次改革從(cong)法律上廢除了(le)肉刑具有(you)重大的(de)歷(li)史意(yi)義。漢(han)文帝(di)(di)、景(jing)(jing)帝(di)(di)的(de)改革,順應(ying)了(le)歷(li)史發(fa)展(zhan)的(de)趨向(xiang),為結(jie)束奴隸制肉刑制度(du),建立封建刑罰制度(du)奠定(ding)了(le)重要基礎。
三、刑罰適用原則
秦(qin)朝刑罰適用原(yuan)則(ze)
1、刑事(shi)(shi)(shi)責任(ren)年(nian)齡的規定。凡屬(shu)未(wei)成(cheng)年(nian)者犯(fan)罪(zui)不負刑事(shi)(shi)(shi)責任(ren)或減免刑事(shi)(shi)(shi)處罰。負刑事(shi)(shi)(shi)責任(ren)的年(nian)齡,秦朝規定大約男高六尺五(wu)寸(cun),女高六尺二寸(cun)。
2、區分(fen)故(gu)意與(yu)過(guo)失的原則。故(gu)意稱端(duan)或端(duan)為,過(guo)失稱不端(duan)
3、盜竊按贓值定罪的(de)原則。
4、共同犯罪與(yu)集團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
5、累犯加重的(de)原則。
6、教唆犯罪加重處罰的原(yuan)則(ze)
7、自首減輕處罰的(de)原則。
8、誣告反(fan)坐的原則。
第四節民事經(jing)濟法律(lv)制度
一、民事法律制度
隸(li)臣妾是(shi)國家的(de)奴(nu)隸(li),享有(you)很(hen)少一點民事權利。人(ren)臣妾是(shi)私家的(de)奴(nu)隸(li),完全沒有(you)民事權利。
所有權。
封建國家通過土地(di)立(li)法,確(que)認官府、貴族官僚、士族、地(di)主占田(tian)的經濟特權。如北(bei)魏的均田(tian)制。
婚姻家庭:秦朝男女(nv)結婚或離婚都(dou)必須(xu)到官(guan)府登記。
第五節(jie)司(si)法(fa)制度
一、司法(fa)機構(gou)。
(一)中央司法機構
1、秦朝時期(qi)。秦朝皇帝(di)掌握最(zui)高司法(fa)(fa)審(shen)判權(quan),廷尉作(zuo)為中(zhong)央司法(fa)(fa)長(chang)官(guan)審(shen)理(li)全國案件(jian)。御史(shi)大(da)夫與(yu)監察(cha)御史(shi),作(zuo)為監察(cha)官(guan)吏,對全國行使法(fa)(fa)律監督。
2、漢朝時期(qi)。廷尉作為全國最(zui)高司法長官(guan)一方(fang)面(mian)審理皇帝交辦的(de)刑事案件,詔(zhao)獄(yu),另(ling)一方(fang)面(mian)審判各(ge)地上報的(de)重(zhong)大疑難案件。廷尉屬官(guan)有左(zuo)右正、左(zuo)右監、左(zuo)右平等。
在發(fa)生重大疑難案件時(shi),還實行由丞(cheng)相、御史大夫、廷(ting)尉等官吏組成的共同審理(li)制度。時(shi)稱(cheng)雜(za)治。
漢朝御(yu)史大(da)夫具(ju)有法(fa)(fa)律監督與司法(fa)(fa)審判雙重職能。
司(si)隸校尉:西漢在京師設立,凡京師與中央機關有關滯獄(yu)(yu)、淹獄(yu)(yu)、冤(yuan)獄(yu)(yu)以及司(si)法官執(zhi)法違法行為,都有權力加以監(jian)督(du)。輕者(zhe)有權處罰,重(zhong)大(da)案(an)件直接奏報皇帝裁決。
北齊設(she)大(da)理(li)寺,以大(da)理(li)寺卿(qing)和少卿(qing)為(wei)正負長官(guan)。由廷尉擴大(da)而(er)成(cheng)。
(二)地方司法機關
地方實行行政與司(si)(si)法合一的(de)體制。漢(han)朝地方司(si)(si)法機關權(quan)力比(bi)較大,有死(si)刑(xing)案的(de)審判權(quan)。但重大與疑(yi)難案件需報中央與皇帝裁決。
二、訴訟制度
(一) 起訴
秦朝把殺人、偷盜等危害封建(jian)統治的犯罪列為嚴懲(cheng)對象,這(zhe)類(lei)犯罪稱為公室(shi)告(gao),官(guan)府(fu)對此必須受(shou)理;秦朝把“子盜父母,父母擅(shan)刑(xing),髡資及奴妾”等引起(qi)的訴訟稱為非公室(shi)告(gao),官(guan)府(fu)不予(yu)受(shou)理,子女堅持告(gao)訴的,還要給予(yu)處罰。
漢朝時(shi)期起(qi)訴(su)(su)分兩(liang)種形式。當事人或其親屬直接到官府控告(gao)稱(cheng)(cheng)為告(gao)訴(su)(su),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稱(cheng)(cheng)為舉劾。西漢武帝以后,法(fa)律開(kai)始儒家化,有在(zai)起(qi)訴(su)(su)中嚴(yan)格限制(zhi)卑幼親屬的(de)規定,同時(shi)嚴(yan)禁誣告(gao),誣告(gao)實行(xing)反坐。
三國(guo)、兩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是上(shang)訴(su)直(zhi)訴(su)制(zhi)度的改(gai)進(jin)設(she)登聞鼓。
(二)審判
1、秦朝(chao)。明確區分訊問(wen)被告“訊獄”與庭審案(an)件“治獄”強調犯人口(kou)供對(dui)于(yu)定案(an)的重要性。
凡(fan)故意加重或減輕判(pan)刑的(de)(de),要承(cheng)擔不直的(de)(de)責任(ren)(ren);凡(fan)故意有(you)罪不判(pan)或通過篡改案情(qing)逃避刑罰的(de)(de)要承(cheng)擔縱(zong)囚的(de)(de)責任(ren)(ren)。
(三)錄囚
錄囚制度始于漢代(dai),是指上級司法(fa)(fa)機(ji)關(guan)通(tong)過對囚徒的復核審(shen)(shen)錄,對下級司法(fa)(fa)機(ji)關(guan)審(shen)(shen)判的案件(jian)進(jin)行監(jian)督(du)和檢(jian)查(cha),以便平反冤案,疏理滯獄的制度。錄囚之制對平反冤獄、改(gai)善獄政、統一法(fa)(fa)律(lv)適用(yong)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yong),因(yin)而被后世(shi)沿(yan)用(yong),直至明清時期。
(四)死刑復奏制度的確立
為了減少錯(cuo)殺(sha)無辜,在三國、兩晉、南北(bei)朝時期開(kai)始將死(si)刑(xing)(xing)權歸(gui)中央。死(si)刑(xing)(xing)復奏制(zhi)度的(de)(de)確立一方(fang)面加強(qiang)了皇帝對司法審判的(de)(de)控(kong)制(zhi),另一方(fang)面體(ti)現了傳統的(de)(de)慎刑(xing)(xing)精神。
三、春秋決獄
指(zhi)以(yi)《春秋》的(de)微言大義作(zuo)為司(si)法審判的(de)根據,特別是作(zuo)為決斷疑難案(an)件的(de)重(zhong)要(yao)依據。春秋決獄的(de)最重(zhong)要(yao)的(de)原(yuan)則是論心(xin)定(ding)罪。志善而(er)違(wei)于(yu)法者免;志惡而(er)合于(yu)法者誅。
第(di)三章封建中期的法(fa)律(lv)制度(隋唐宋)
第一節法制指(zhi)導思想(xiang)
一、唐(tang)朝法制指導思想
1、德本刑用
唐(tang)初統(tong)(tong)治(zhi)(zhi)者(zhe)為(wei)穩固(gu)(gu)唐(tang)王朝的(de)(de)封(feng)建統(tong)(tong)治(zhi)(zhi),認真總結(jie)了秦(qin)二世而亡的(de)(de)歷史(shi)經驗,確立了德禮(li)為(wei)政(zheng)教(jiao)之本,刑罰為(wei)政(zheng)教(jiao)之用的(de)(de)法制指(zhi)導思想(xiang)(xiang)。即強調倫理(li)道德為(wei)治(zhi)(zhi)國(guo)之本,刑罰鎮壓為(wei)輔(fu)助手段。因而形(xing)成了以禮(li)為(wei)主要內容,以法為(wei)形(xing)式,融禮(li)、法為(wei)一體,互(hu)相為(wei)用的(de)(de)思想(xiang)(xiang)。他有(you)力(li)地鞏(gong)固(gu)(gu)了唐(tang)朝統(tong)(tong)治(zhi)(zhi),對后代王朝也產生了深遠的(de)(de)影響。
2、寬簡、穩定、劃(hua)一
二、宋朝的法制(zhi)指導思想
1、強(qiang)化中央集權的(de)基本國(guo)策,大力加強(qiang)法(fa)律對社(she)會(hui)的(de)全面控制(zhi)和統治。
2、重典(dian)治(zhi)盜賊
第二節 立法活動
一、隋朝立法概況
(一(yi))開(kai)(kai)(kai)皇律。開(kai)(kai)(kai)皇元(yuan)年(nian)(公元(yuan)581年(nian))隋文帝下令(ling)制定《開(kai)(kai)(kai)皇律》,同年(nian)十月(yue)頒行,開(kai)(kai)(kai)皇三年(nian)(公元(yuan)583年(nian)再次修訂)
1、篇章體(ti)例(li)定(ding)型(xing)化(hua)。確定(ding)了名例(li)、衛禁、職(zhi)制(zhi)、戶婚(hun)、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12篇體(ti)例(li),體(ti)現了刑網簡要(yao),疏而不失的(de)特(te)點。
2、五刑法定化(hua)。把刑罰定為笞、杖、徒、流、死
3、區(qu)分公(gong)罪(zui)(zui)與私(si)罪(zui)(zui)。
4、明確(que)規定八議制度。
5、確立十惡罪“一曰(yue)謀反、二(er)曰(yue)謀大(da)逆、三曰(yue)謀判、四曰(yue)惡逆、五曰(yue)不(bu)(bu)道、六曰(yue)大(da)不(bu)(bu)敬(jing)、七曰(yue)不(bu)(bu)孝、八曰(yue)不(bu)(bu)睦、九曰(yue)不(bu)(bu)義(yi)、十曰(yue)內亂(luan)”
二(er)、唐朝立法(fa)概況
法律形式。
1、律。唐朝基本法律。
2、令(ling)。國家政權組織方面的制度與規定,其涉及的范圍較廣。
3、格。是禁違止邪(xie)的(de)官吏守則。帶有行政法律的(de)性質,不同于前代格的(de)含義,唐(tang)朝(chao)時把皇帝單行制敕加以匯編稱為永(yong)格,永(yong)格具(ju)有普(pu)遍法律效力。
4、式(shi)。封(feng)建國家各級行政組(zu)織活動的(de)(de)規則,以及上下級之(zhi)間(jian)的(de)(de)公文程式(shi)的(de)(de)法律規定。在唐代(dai)經過匯(hui)編(bian)的(de)(de)式(shi)稱為永(yong)式(shi)。永(yong)式(shi)具有(you)普遍的(de)(de)法律效力(li)。
5、典。行(xing)政法的律的主(zhu)要形式。
永徽律疏
唐高(gao)宗永(yong)(yong)徽(hui)(hui)二年(nian)(公元651年(nian))高(gao)宗命長孫無忌(ji)等(deng)人撰(zhuan)定律(lv)令,同年(nian)完成12篇500條的永(yong)(yong)徽(hui)(hui)律(lv)。永(yong)(yong)徽(hui)(hui)三年(nian)(公元652年(nian))長孫無忌(ji)等(deng)人又歷時一年(nian),完成律(lv)文的疏(shu)(shu)議(yi)工(gong)作,作了有法(fa)律(lv)效力的解釋,并將疏(shu)(shu)議(yi)附(fu)于(yu)律(lv)后,于(yu)永(yong)(yong)徽(hui)(hui)四年(nian)頒行全國稱(cheng)為永(yong)(yong)徽(hui)(hui)律(lv)疏(shu)(shu)。永(yong)(yong)徽(hui)(hui)律(lv)疏(shu)(shu)在元代以后被(bei)稱(cheng)為唐律(lv)疏(shu)(shu)議(yi),他是(shi)中國封(feng)建社會(hui)的代表性法(fa)典。
唐六典
唐玄宗開元年間,經過10余年的(de)(de)時(shi)間,反復修(xiu)訂而成(cheng)《唐六(liu)典》。唐六(liu)典修(xiu)訂的(de)(de)原(yuan)則是(shi)以官(guan)統(tong)典,實行官(guan)領(ling)其屬事歸(gui)于責的(de)(de)方法(fa),將內容分為(wei)治職、教職、禮職、政(zheng)職刑職和事職六(liu)部分。共30卷。內容涉及唐代三省六(liu)部,以及各寺監(jian)等(deng)封建國(guo)家(jia)機關(guan)的(de)(de)設置、獎懲、俸祿、休致、執掌等(deng)規定(ding)(ding)。他是(shi)中國(guo)歷史上第一部較(jiao)為(wei)系統(tong)的(de)(de)行政(zheng)法(fa)典,對后世封建王(wang)朝行政(zheng)法(fa)典的(de)(de)制定(ding)(ding)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律的特點
1、禮法合(he)一(yi)。
2、科條簡(jian)要(yao),寬簡(jian)適中。
3、用(yong)刑持平。
4、語(yu)言精(jing)煉明(ming)確,立(li)法技術高。
唐(tang)律(lv)的(de)歷史地位(wei)
1、對中國(guo)封(feng)建(jian)法律的影響。是中國(guo)封(feng)建(jian)法典的楷模,在(zai)中國(guo)法制(zhi)史上具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2、對東(dong)亞各(ge)國(guo)的影響。朝、日、越都以唐律(lv)為(wei)藍本。在世界(jie)法制史上具(ju)有重要地(di)位。
三、宋朝立法概況(kuang)
在(zai)唐(tang)代律、令、格、式基(ji)礎上增(zeng)加編敕與編例。
編敕:宋(song)朝對皇帝臨時發布的敕令加以匯(hui)編,使之成為帶有普遍(bian)性的法律。
編(bian)例(li)(li);宋(song)朝對皇(huang)帝和中央司法機關發(fa)布的單行條(tiao)例(li)(li)或審(shen)判的典(dian)型案(an)例(li)(li)加以匯編(bian),前者稱為(wei)條(tiao)例(li)(li)或指揮后者稱為(wei)斷例(li)(li)。
宋刑統
宋(song)太(tai)宗建隆初年竇儀等主持(chi)修律(lv)。建隆四(si)年宋(song)刑(xing)統(tong)編成。是中國歷(li)史(shi)上第(di)一(yi)部(bu)刊版印行的(de)封建法(fa)典。在內容上沿襲唐(tang)律(lv)疏議但在律(lv)下分213門,律(lv)后附(fu)唐(tang)中期(qi)到宋(song)初的(de)敕、令、格(ge)、式。在體(ti)例上取法(fa)與(yu)唐(tang)末五代(dai)的(de)大中刑(xing)統(tong)和大周刑(xing)統(tong)。
盜賊重法
神宗(zong)熙寧(ning)四年(nian)(公元1071年(nian))頒(ban)行《盜賊(zei)重(zhong)法(fa)(fa)(fa)》進一步擴大(da)重(zhong)法(fa)(fa)(fa)的(de)(de)適用(yong)地(di)區,重(zhong)懲重(zhong)法(fa)(fa)(fa)之(zhi)(zhi)人(ren)。所謂重(zhong)法(fa)(fa)(fa)之(zhi)(zhi)人(ren)是指武裝(zhuang)反抗(kang)封建國家(jia)(jia)的(de)(de)農民。對(dui)重(zhong)法(fa)(fa)(fa)之(zhi)(zhi)人(ren)的(de)(de)制裁沒(mei)有地(di)區限(xian)制,“雖非重(zhong)法(fa)(fa)(fa)之(zhi)(zhi)人(ren)而囊(nang)橐重(zhong)法(fa)(fa)(fa)之(zhi)(zhi)人(ren),并以重(zhong)法(fa)(fa)(fa)論(lun)。”,一經捕(bu)獲,本人(ren)處死刑,家(jia)(jia)財沒(mei)官,妻(qi)子編置千里之(zhi)(zhi)外。這樣,宋朝處刑更加嚴酷的(de)(de)盜賊(zei)重(zhong)法(fa)(fa)(fa)代替了宋刑統中的(de)(de)盜賊(zei)律。
第四章(zhang) 封建制(zhi)后期(元、明、清)法(fa)律制(zhi)度
第一節(jie)法制指導思(si)想
一、元朝的法制指導思想
1、附(fu)會(hui)漢(han)法(fa)(fa)。其法(fa)(fa)律總的(de)傾向(xiang)是遵(zun)用漢(han)法(fa)(fa),但(dan)又保持了(le)明顯的(de)民(min)族(zu)色彩。以附(fu)會(hui)漢(han)法(fa)(fa)為(wei)立法(fa)(fa)的(de)指導思想,在沿用蒙古習慣法(fa)(fa)的(de)同時,大(da)量參照唐(tang)宋之制,建(jian)立了(le)具有特(te)色的(de)法(fa)(fa)律體系(xi)。
2、分而治之。按民族及地域的(de)不(bu)同,將社會成員劃分為(wei)不(bu)同的(de)等級。各級僧侶都享有(you)法律上的(de)特權(quan),使元朝法律的(de)不(bu)平等性更(geng)加(jia)突出(chu)。
二、明朝的(de)法(fa)制指導(dao)思想
1、刑亂(luan)國用重典。
2、重(zhong)典(dian)治吏(li)(li)。明(ming)朝重(zhong)典(dian)治國包括治吏(li)(li)和治民兩個方面,而側重(zhong)點又在治吏(li)(li)。
三、清朝的法制指(zhi)導(dao)思(si)想
1、詳譯(yi)明(ming)(ming)律,參以國制。這(zhe)一思想的內涵在于首(shou)先要全面理解、吸(xi)收以明(ming)(ming)律為代表的漢(han)族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然(ran)后再(zai)根據(ju)滿族自身的特(te)點及(ji)清朝(chao)社會(hui)的現實,制定出(chu)一套既能體(ti)系(xi)(xi)儒家傳統(tong)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適(shi)合清朝(chao)政治統(tong)治的法律體(ti)系(xi)(xi)和(he)法律制度。
2、尚德緩刑。
第二節立法活動
一、元朝立法概況
1、元朝第一部(bu)成文法典(dian)《至(zhi)元新(xin)格(ge)》
2、體例(li)模仿唐宋舊律(lv)的(de)法典《大元(yuan)(yuan)通(tong)制》元(yuan)(yuan)英宗至治三年(公元(yuan)(yuan)1323年)修訂了一部(bu)較(jiao)為(wei)完(wan)備的(de)法典-----大元(yuan)(yuan)通(tong)制。這(zhe)部(bu)法典共二千多條,分(fen)制詔、條格、斷例(li)、別類四(si)部(bu)分(fen);其篇目(mu)仿唐宋舊律(lv)分(fen)為(wei)名例(li)、衛禁(jin)、職制、祭令等(deng)20篇。較(jiao)為(wei)全面(mian)地(di)反映(ying)了元(yuan)(yuan)朝法制的(de)基本情(qing)況(kuang)。
3、地方(fang)政府(fu)纂輯的法令法規匯編:元(yuan)典章
其全稱為《大(da)元圣(sheng)(sheng)政國朝典章》。這(zhe)是當時地(di)方政府對至元以(yi)來到(dao)英宗至治時期(qi)約五十年(nian)時間(jian)有關政治、經濟(ji)、軍事、法律等方面的(de)圣(sheng)(sheng)旨條例的(de)匯編(bian)。
二、明朝立法概況
1、大明律(lv)。改唐(tang)宋(song)舊(jiu)律(lv)的傳統,形成了以名(ming)例、吏、戶、禮、兵、刑、工等七篇為構架的格局。與明朝取消(xiao)宰相制(zhi)(zhi)度,強化(hua)六部職能的體(ti)制(zhi)(zhi)變革相適應(ying)的。表(biao)明了法(fa)律(lv)與政治(zhi)制(zhi)(zhi)度戚戚相關的聯系。
2、明《大誥(gao)》其主要內容為懲治臣民(min)各(ge)種典型犯罪(zui)的(de)案例及朱元章發布的(de)訓詞(ci)誡令,是明朝(chao)具有特別法性質的(de)重刑(xing)法令和案例,充分體現了重典治世的(de)思想。
3、編(bian)例(li)(li)(li)。明朝(chao)(chao)例(li)(li)(li)分為兩類,一(yi)種(zhong)是作為判案(an)依據(ju)的(de)典型判例(li)(li)(li),一(yi)種(zhong)是單行成例(li)(li)(li)。例(li)(li)(li)經過匯(hui)編(bian)并(bing)經朝(chao)(chao)廷(ting)認可(ke),即可(ke)上升(sheng)為有(you)效(xiao)的(de)法律(lv)。“律(lv)者萬世(shi)之常法;例(li)(li)(li)者一(yi)時(shi)之旨意。”可(ke)見(jian)例(li)(li)(li)比律(lv)更靈活(huo)。
刑部刪定《問刑條例》,使之成為正式法律(lv),爾(er)后開始出(chu)現了律(lv)、例并(bing)行的局面。至(zhi)萬歷年間,始將律(lv)、例合編為一書,律(lv)為正文,例為附注(zhu)。
4、會典。明會典是(shi)模仿唐(tang)六典而作,以六部官制(zhi)為綱,分(fen)述(shu)各行政機(ji)關執掌和事例。每一官職之下,先載律令,次栽事例,具有(you)行政法規的性質。
三、清朝(chao)立法概(gai)況
1、大(da)清律(lv)(lv)(lv)例。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正式頒行天下(xia)標志著(zhu)滿(man)族統(tong)治(zhi)者(zhe)吸納漢文化,探(tan)索(suo)統(tong)治(zhi)策略的復雜過程的基(ji)(ji)本完成。結構、體(ti)例、篇目基(ji)(ji)本與(yu)大(da)明(ming)律(lv)(lv)(lv)相同(tong)。共(gong)分例律(lv)(lv)(lv)、吏律(lv)(lv)(lv)、戶律(lv)(lv)(lv)、禮律(lv)(lv)(lv)、兵律(lv)(lv)(lv)、刑律(lv)(lv)(lv)、工(gong)律(lv)(lv)(lv)七篇。中(zhong)國傳(chuan)統(tong)封建法典的集大(da)成者(zhe)。
2、大清(qing)(qing)會(hui)典(dian)(dian)。為規范國家機關(guan)的組織、活動、加強行政管(guan)理、提高官吏(li)的統治效(xiao)能編會(hui)典(dian)(dian)。先后有(you)康---嘉,外加光(guang)緒五朝(chao)會(hui)典(dian)(dian),合稱大清(qing)(qing)會(hui)典(dian)(dian)。具體變更在則例中(zhong)完成。
則例:乃是清(qing)政(zheng)府針(zhen)對中央各(ge)部門的(de)職責、辦事規(gui)程而(er)制定的(de)基(ji)本規(gui)則,是各(ge)部、院機關(guan)正(zheng)常運轉的(de)基(ji)本依據,可以視為清(qing)朝的(de)行(xing)政(zheng)法規(gui)。
第三節(jie)刑事法律制度(du)
一、罪名
1、奸黨罪
2、上言大臣德政(zheng)罪與交接(jie)近侍官(guan)員罪
3、貪墨罪。首先,處罰從(cong)重;其(qi)次,實行常(chang)赦不宥的原(yuan)則;再次,處罰手段(duan)殘忍。
二、刑罰
1、死(si)(si)刑(xing)。最突出的(de)表現是(shi)凌(ling)遲(chi)刑(xing)的(de)制度化。明清(qing)兩朝在死(si)(si)刑(xing)上(shang)又突破了絞(jiao)、斬,采用(yong)過一些(xie)殘(can)酷的(de)死(si)(si)刑(xing),如(ru)剝(bo)皮實草、滅十族、戮尸刑(xing)。清(qing)朝針對死(si)(si)刑(xing)還有立決和監候(hou)制度。
2、肉刑復(fu)活。
3、充(chong)軍(jun)(jun)刑。充(chong)軍(jun)(jun)創制于明代(dai)(dai),明朝在全國設立(li)衛所,駐(zhu)軍(jun)(jun)防守。初期(qi)罪犯,都發配(pei)邊境(jing)衛所,以(yi)(yi)充(chong)軍(jun)(jun)伍的不足。,并以(yi)(yi)屯種(zhong)為(wei)主。明代(dai)(dai),不以(yi)(yi)充(chong)軍(jun)(jun)為(wei)本(ben)罪。清代(dai)(dai)以(yi)(yi)充(chong)軍(jun)(jun)為(wei)本(ben)罪。
4、發(fa)遣刑。明(ming)代只限軍(jun)官和軍(jun)人,清(qing)代包括徒罪以上文武官。
5、枷號。明朝創(chuang)設的恥辱刑(xing)。清代沿用(yong)。
三、刑(xing)罰適用原則
1、民族(zu)間(jian)的不(bu)(bu)(bu)平等(deng)和僧俗間(jian)的不(bu)(bu)(bu)平等(deng)。僧侶犯(fan)重罪(zui)由(you)宣政院(yuan)審(shen)理。一等(deng),蒙古(gu)族(zu);二(er)等(deng),色目人(ren);三(san)等(deng),漢(han)人(ren);四等(deng),南(nan)人(ren)。清朝有專門司法機關(guan)審(shen)理滿人(ren)犯(fan)罪(zui)。刑(xing)罰適用方面滿漢(han)不(bu)(bu)(bu)平等(deng)顯得并不(bu)(bu)(bu)突出。
2、從重從新(xin)的(de)原則(ze)。
3、重其所重,輕其所輕原則
明(ming)朝為推行(xing)重(zhong)(zhong)(zhong)其所重(zhong)(zhong)(zhong)原則,主要加(jia)重(zhong)(zhong)(zhong)了對(dui)一些(xie)重(zhong)(zhong)(zhong)點(dian)犯(fan)罪(zui)的鎮壓。明(ming)律(lv)明(ming)顯加(jia)重(zhong)(zhong)(zhong)了對(dui)政(zheng)治犯(fan)罪(zui)的處(chu)罰。“大抵(di)事關典禮風俗(su)教(jiao)化(hua)等(deng)事,唐(tang)律(lv)均較明(ming)律(lv)為重(zhong)(zhong)(zhong)。”為突(tu)出重(zhong)(zhong)(zhong)其所重(zhong)(zhong)(zhong),對(dui)某(mou)些(xie)危害不大的輕(qing)罪(zui)處(chu)罰從輕(qing)。
清朝對重其所重表現(xian)的(de)更充分(fen)。對十惡處罰(fa)更重,對強盜、竊盜處罰(fa)加重。還處罰(fa)異端(duan)思想(xiang),推行(xing)文化專制。文字獄按大(da)逆比附定案(an)。
第四節(jie)民(min)事經濟法律(lv)制度
一、民事法律(lv)制度
1、所有(you)權(quan)。明清時期,土(tu)(tu)地私有(you)權(quan)不再受(shou)法律的限制(zhi)。默許私人可按先(xian)(xian)占(zhan)原則獲為己有(you),王土(tu)(tu)的觀念(nian)漸趨淡薄(bo)。對于(yu)無主(zhu)物歸(gui)屬,強(qiang)調先(xian)(xian)占(zhan)原則,保護(hu)先(xian)(xian)占(zhan)者(zhe)的利益。
2、債權(quan)。明(ming)清時期成立契約(yue)一般都需要負(fu)有(you)連帶責(ze)任的(de)第三人附(fu)署(shu),附(fu)署(shu)主要有(you)中人保(bao)人兩種,合(he)稱中保(bao)。
中人(ren):在(zai)(zai)各種民間契約中附署的(de)(de)中間人(ren)。在(zai)(zai)契約成立(li)過程(cheng)中起介(jie)紹引見、說(shuo)合(he)交易,議定價金的(de)(de)作(zuo)(zuo)用,在(zai)(zai)借貸(dai)契約中往往又是保人(ren),起見證(zheng)人(ren)的(de)(de)作(zuo)(zuo)用,又稱中見。收中資,一般在(zai)(zai)2%-3%
保人(ren):主要是(shi)借貸、租佃(dian)契(qi)約的附署人(ren)。主要作用(yong)在于保證契(qi)約的履行。對義(yi)(yi)務(wu)人(ren)有督促責任,在義(yi)(yi)務(wu)人(ren)無法(fa)履行義(yi)(yi)務(wu)的情況下(xia),保人(ren)才負擔連帶(dai)責任,代(dai)為(wei)履行契(qi)約義(yi)(yi)務(wu)。
明清時期形成了一田二主(zhu)和一田三主(zhu)的特殊類型(xing)的永佃權。
二、婚姻家庭(ting)關系
教令(ling)權(quan):家(jia)(jia)長(chang)教育、命令(ling)、約束、懲戒(jie)家(jia)(jia)屬(shu)(主要是子孫)的權(quan)力。包括懲戒(jie)權(quan)和送(song)懲權(quan)。
懲(cheng)戒權:家(jia)長對(dui)違犯教令的子孫直接進(jin)行肉(rou)體懲(cheng)罰的權力。
送懲權(quan):家長將(jiang)違法(fa)的家庭成(cheng)員送交(jiao)官府請(qing)求予以懲罰(fa)的權(quan)力。
主(zhu)婚權:明清時期家長主(zhu)婚權才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下來。
獨(du)子(zi)(zi)承祧(tiao):獨(du)子(zi)(zi)“以一(yi)人而(er)為(wei)(wei)兩(liang)家之后”俗稱兼祧(tiao)或一(yi)子(zi)(zi)繼(ji)兩(liang)房。兼祧(tiao)的條件是一(yi)房無(wu)子(zi)(zi),一(yi)房獨(du)子(zi)(zi),兩(liang)房為(wei)(wei)同父兄(xiong)弟(di),雙方(fang)同意,并通報(bao)族人書面(mian)見(jian)證。令一(yi)個較大變化是奸(jian)生子(zi)(zi)繼(ji)承權上(shang)升(sheng)。
二、經濟法律制度
明朝對茶、鹽、礬實行專(zhuan)賣。
第五(wu)節司法訴訟(song)制度
一、司法機關
(一)中央司(si)法(fa)機(ji)關
元(yuan)朝設刑(xing)部取消宋朝大理(li)寺,主(zhu)持審(shen)判,但(dan)不能審(shen)理(li)蒙古王公貴族(zu)案件,設大宗正府(fu),專理(li)蒙古王公貴族(zu)案件,但(dan)與刑(xing)部沒有相互(hu)監督關(guan)系。御史臺(tai)仍然保留,但(dan)無權監督大宗正府(fu)的司法工作。
元朝(chao)中(zhong)央設(she)樞密(mi)院,兼掌軍法(fa)審判;設(she)宣(xuan)政院,專理宗教審判;設(she)道教所(suo),主理道教案(an)件;設(she)中(zhong)政院兼理宮(gong)內案(an)件的審理。
從(cong)宣德十(shi)年(nian)(公元1435年(nian))起,明(ming)代按(an)省把全國劃分(fen)為13道,共(gong)設(she)監(jian)(jian)察御史(shi)110人,直屬都察院,分(fen)掌地方(fang)監(jian)(jian)察工作。監(jian)(jian)察御史(shi)定期巡按(an)地方(fang),對地方(fang)司法(fa)審判進行監(jian)(jian)督(du)。發現官吏違(wei)反犯罪,可以大事奏裁(cai),小事立斷。
清朝在中央刑(xing)(xing)部、大理(li)寺、都(dou)察院共同構成三法司。刑(xing)(xing)部主(zhu)審、大理(li)寺復核、都(dou)察院監督(du)。
(二)地方司法機關
元朝分路、府、州、縣四級。
明朝分省、府(fu)、縣三(san)級(ji)。
清(qing)朝地(di)方司法機關分(fen)為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巡撫)四(si)級
二、訴訟審(shen)判制度
九卿圓審(shen)(shen):是(shi)明朝重(zhong)要復(fu)審(shen)(shen)制度,凡是(shi)地(di)方上報(bao)的重(zhong)大(da)疑(yi)難案件,罪(zui)犯經過二審(shen)(shen)后(hou)仍(reng)不服(fu)判決(jue)者,由六部尚書、大(da)理寺卿、左都(dou)御(yu)史、通政使九卿聯合審(shen)(shen)判,最后(hou)報(bao)奏皇帝裁決(jue)。
廷杖制度(du):明朝皇(huang)帝(di)為強化君(jun)主專(zhuan)制,強迫臣民(min)就范(fan),經(jing)常使用非法(fa)之刑(xing)。最臭(chou)名昭著(zhu)的(de)是廷杖。廷杖即由皇(huang)帝(di)下令,司禮監監刑(xing),錦衣(yi)衛施刑(xing),在(zai)朝堂上(shang)杖責大臣的(de)制度(du)。皇(huang)帝(di)非法(fa)用刑(xing),加(jia)深(shen)了統治集團(tuan)內(nei)部(bu)矛盾,對(dui)法(fa)制實施造(zao)成惡劣影響。
秋(qiu)審(shen)(shen)(shen):是清朝最重要的死刑復審(shen)(shen)(shen)制(zhi)度,因在秋(qiu)天舉(ju)行而得名。秋(qiu)審(shen)(shen)(shen)審(shen)(shen)(shen)理的對象是全國(guo)上報的斬監候(hou)、絞監候(hou)案件。每年八月在天安門金(jin)水橋西由九卿、詹事、科(ke)道以及軍機(ji)大臣(chen)、內(nei)閣(ge)學士等重要官員會同審(shen)(shen)(shen)理。秋(qiu)審(shen)(shen)(shen)被視為(wei)國(guo)家大典(dian),統治者較為(wei)重視,還專門制(zhi)定了秋(qiu)審(shen)(shen)(shen)條款,作為(wei)進行秋(qiu)審(shen)(shen)(shen)大典(dian)的基本規范。
秋審后(hou)的四(si)種情況
1、情實。罪情屬實,罪名恰當(dang),奏請執行(xing)死刑。
2、緩(huan)決。案情雖然屬實(shi),但危害性不大者,可(ke)減(jian)為流(liu)三(san)千(qian)里(li),或減(jian)發(fa)煙瘴(zhang)極邊充軍,或再押(ya)監候辦。
3、可矜:指(zhi)案情屬實,但有可矜或可疑之(zhi)處,可免(mian)死刑,一般減為徒(tu)、流。
4、留(liu)養(yang)承祀(si):指案(an)情屬實、罪名(ming)恰(qia)當,但有親老(lao)單丁(ding)情形,合乎申請(qing)留(liu)養(yang)者,按留(liu)養(yang)案(an)奏請(qing)皇帝裁決。
熱審:對發生在京師的(de)(de)笞(chi)杖(zhang)刑(xing)案(an)(an)進行重審的(de)(de)制度,于每年小(xiao)滿(man)后十日(ri)至立秋前一日(ri),由(you)大(da)理寺(si)官員會同(tong)各道(dao)卿(qing)史(shi)及(ji)刑(xing)部承辦司共(gong)同(tong)進行快(kuai)速決(jue)放在監笞(chi)刑(xing)案(an)(an)。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