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ia.org.cn 2021-6-3 17:46:45 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偉倫
在第50個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于今天在該院生態環境公益教育基地牛口峪濕地生態保護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環境保護司法工作情況及典型案例。目前,該院已成立了北京首家環境資源審判專家庫,并通過建立公益訴訟綠色通道、公眾參與、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程序機制,探索環境損害鑒定方法類型化,在構建“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的審判執行工作機制中,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環境修復責任制度。
據北京四中院民事審判庭庭長馬軍介紹,2016年至2021年,該院共計受理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28件,數量居全國前列,所涉類型廣泛且豐富,主要涉及大氣環境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綠地濕地生態保護、土壤破壞污染、水資源污染、校園環境污染、網絡平臺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等十余種類型。
在此次公布的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民事公益訴訟十大典型案例中,北京四中院在相關判決中明確了小區環境改造應滿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要求,并承擔綠化改造環境的維護義務;企業生產排放廢氣污染環境的,應承擔停止侵害的預防性責任;廢水排放污染環境,公司注銷時由股東承擔環境責任等審判原則。
據了解,為保障生態環境保護案件審判的專業化和對生態環境的系統治理,北京四中院建立環境資源審判團隊以集中辦理環境資源案件,在探索環境損害鑒定方法類型化的基礎上,采取多元化裁判方式促成恢復環境、保護生態。同時,該院堅持綠色司法和嚴格執法,在立案階段加強受理和釋明工作,在審判環節中優先落實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原則,將預防性責任承擔與行為保全制度充分結合,在落實環境法規定的“誰污染,誰治理”的損害擔責原則過程中,注重對污染企業開展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工作,訴訟中注重推動被告及時采取環境保護修復措施。
此外,北京四中院致力于構建成熟、科學、系統的審判規則體系,圍繞民法典綠色條款和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相關工作指南,助力提高法官審判效率和質量,切實規范審判程序和法律適用,統一裁判尺度,提高適用法律的準確性,打造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北京模式”。
日期:2021-6-3 17:46:45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