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ia.org.cn 2022-2-21 15:52:45 正義網
正義網北京2月21日電(見習記者王冬)2月2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加強網絡時代人格權刑事保護”為主題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檢第三十四批指導性案例。
據記者了解,這是最高檢首次發布以人格權刑事司法保護為主題的指導性案例。該批指導性案例共5件,包括仇某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郎某、何某誹謗案,岳某侮辱案,錢某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柯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發布會上,最高檢檢察委員會委員、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從時代要求、法律層面、科技發展等三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了最高檢為何聚焦這一主題發布指導性案例。
“從時代要求看,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人民群眾生活好了以后,更加在意自己的名譽、榮譽、隱私和個人信息,希望過上更有尊嚴、更體面的生活。”苗生明進一步解釋稱,有的犯罪分子出于種種卑鄙動機,為了搏眼球、求關注,或者因為利益的驅動,去肆意詆毀他人的名譽榮譽,窺探傳播他人隱私,造成惡劣影響或嚴重后果,這些都應依法予以懲處。“加強對名譽、榮譽、隱私和個人信息的保護,是人民群眾在新時代提出的更高法治需求。”
“從法律層面看,民法典專編規定了人格權,強化了對人格權的保護,彰顯了國家和法律對人格尊嚴的尊重和保護。刑法修正案(十一)專門規定了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進一步加強對英雄烈士的保護。此前刑法修正案中增加、修改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也是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完善立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進一步加大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完善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苗生明說道。
從科技發展上看,網絡已經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苗生明表示,網絡的發展帶來了便利,但網絡空間也是亂象叢生。利用網絡實施犯罪相較傳統的犯罪手段,對被害人的權益危害更大、社會影響更惡劣。比如“杭州女子取快遞被誹謗案”,被誹謗對象跟被告人根本不認識,都是陌生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受到這樣的侵害。如果人人自危,安全感就降低了。所以,需要通過立法、司法、執法,加強對這一類犯罪的打擊。”苗生明表示。
日期:2022-2-21 15:52:45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