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视频,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怡红院A∨人人爰人人爽,乱暴tubesex中国妞,大学生做爰全过程免费的视频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刑事和解研究(法大訴訟法學博士文庫)
    編號:34340
    書名:刑事和解研究(法大訴訟法學博士文庫)
    作者:葛琳
    出版社:人民公安
    出版時間:2008年4月
    入庫時間:2008-5-27
    定價:30
    該書暫缺

    圖書內容簡介


    刑事和解目前是刑事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共同熱點,這是比較少見的現象,因為理論界與實務界往往會因為立足點的不同在關注的問題上有所差異。刑事和解能夠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足以說明這個課題具有其內在的價值和魅力。葛琳對刑事和解的關注應該是始于2005年下半年,那時刑事和解還是很少人問津的前沿問題,她最初與我商討博士論文題目時,在“恢復性司法”和“刑事和解”這兩個題目間還有些猶豫,經過數次討論,在我的支持下,她最終以“刑事和解研究”為題開始了博士論文的寫作征程。兩年之后,在“和解熱”如火如荼之時,她把厚實的書稿擺在了我的面前,我為她能在這個領域進行有益的探索感到欣慰。
    國內早期的刑事和解研究有一種通行的思路,就是將國外的恢復性司法潮流直接作為我國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缺乏對我國有關和解的文化傳統和生長土壤的關注和探討。事實上,“和解”的理念要遠遠早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流行于西方的恢復性司法,和解的嘗試幾乎貫穿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崇尚“和合文化”的國度而言,傳統上并不缺乏以“和”為主導的制度設置,刑事和解非但不是舶來品,而且自古以來就是生發于本土的經驗事實,只不過近年來在司法機關和學者有意識的推動下自覺地吸收國外恢復性司法的一些有益經驗。所以,在論證刑事和解對我國的重要意義時不能僅僅以國外的潮流為依據,必須關注中西方歷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異,挖掘基于我國文化傳統、民族習慣的可行性和正當性。葛琳在這方面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究,通過豐富的資料回溯了刑事和解的歷史軌跡,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歷史軌跡,總結了刑事和解興衰變遷背后的規律,從而揭示了構建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一些有益的歷史資源。
    刑事和解本身是一個跨學科的課題,與法學之外的許多理論密切相關。這既是這個課題的難點,也是它引人注目之處。作者克服了學科的局限,吸收和借鑒了政治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來探討刑事和解的理論依據,并通過32個發生在我國和國外司法實踐中的真實案例具體分析了刑事和解的特點、要素、模式以及實踐中的制約因素等,從而具體而鮮活地探討了刑事和解制度,這也是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在觀點創新上本書也不乏亮點。在研究視角上,本書提出要從刑事政策和民間法兩個角度入手來研究刑事和解。刑事政策是刑事和解制度得以確立的動因,民間法則是刑事和解得以生發的土壤。兩者一個是自上而下的推動力,一個是自下而上的影響力,二者共同決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發展方向。這種對研究視角的宏觀概括有助于我們理清有關刑事和解的眾多理論脈絡。在探討刑事和解的出現與傳統刑事法理論的互動時,作者在對傳統理論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相對罪刑法定原則、包含糾紛解決在內的刑事訴訟多元目的觀、合作式訴訟模式、被害人消極訴權等新穎觀點。
    理論探討之外,本書還對刑事和解制度構建中的焦點問題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對于刑事和解案件范圍的設定,作者以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為指導,從案件輕重范圍和案件種類范圍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不主張籠統地以重罪、輕罪來界定適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圍,而支持采用嚴格規定與司法裁量相結合的方式,由立法首先對刑事和解案件的范圍作出原則性規定,再用排除的方法列舉不允許適用刑事和解的案件,其他案件由司法機關根據具體案情斟酌決定是否適用刑事和解;對于刑事和解的模式選擇,本書通過總結國內外具體實例歸納出了實踐中存在的三種刑事和解模式:自和一申請模式、公權力機關促和模式和第三方促和模式,并提出了我國刑事和解模式的發展路徑是以“自和一申請”模式為主、“委托模式”為補充的觀點;對于刑事和解制度的具體構建,作者分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四個階段具體列舉了可能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觀點對于當前司法實踐都頗具價值。
    當然,作為一本書齋之作,本書的一些觀點尚未獲得實踐的驗證,還有待商榷。對于刑事和解這樣一個實踐操作性很強的題目,如果能夠通過調研獲得第一手的實證資料加以分析和佐證,對觀點和結論的說服力會更強一些。
    在我的眾多學生之中,葛琳不屬于聰明的那類,但踏實努力,勤于筆耕,在讀博期間獲得了多項獎勵。我希望這本書成為她的學術起航之作,從此開始雖有風浪但樂趣無窮的學術征程。
    是為序。
    陳光中
    2007年11月

    圖書目錄

    引論刑罰之后又如何………………………………………(1)
    一、世界性難題…………………………………………(1)
    二、我國刑事司法系統所面臨的問題…………………(4)
    三、刑事和解研究的價值與現狀………………………(7)
    四、本書的分析方法……………………………………(10)
    第一章刑事和解之基本理念………………………………(12)
    第一節什么是刑事和解…………………………………(12)
    一、“和”與“解” ……………………………………(12)
    二、一般意義上的和解…………………………………(14)
    三、法律視野中的和解…………………………………(16)
    四、本書所研究之刑事和解……………………………(18)
    五、刑事和解與相關概念之辨析………………………(21)
    第二節研究刑事和解的兩個視角………………………(29)
    一、刑事政策視角………………………………………(30)
    二、民間法視角…………………………………………(36)
    第三節刑事和解的性質…………………………………(39)
    一、刑事和解是一種刑事糾紛解決途徑………………(39)
    二、刑事和解是一種訴訟行為…………………………(41)
    三、刑事和解是一種公法契約…………………………(43)
    第四節刑事和解的功能…………………………………(44)
    一、有利于提高糾紛解決的滿意度……………………(44)
    二、有利于實現訴訟效益………………………………(46)
    三、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48)
    第五節刑事和解的正義觀………………………………(51)
    一、合意正義……………………………………………(52)
    二、恢復正義……………………………………………(58)
    三、個案正義……………………………………………(61)
    第二章 刑事和解之歷史軌跡………………………………(64)
    第一節刑事和解在人類社會的演變軌跡………………(64)
    一、血親復仇——同態復仇——贖金和解的轉變……(64)
    二、從原始和解到法定和解……………………………(68)
    三、國家的興起與刑事和解的衰落……………………(71)
    四、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法“強制力”
    觀念的弱化…………………………………………(72)
    五、刑事和解的復興……………………………………(74)
    六、刑事和解興衰變遷背后的規律……………………(77)
    第二節刑事和解在中國的歷史軌跡……………………(82)
    一、中國古代的刑事和解………………………………(82)
    二、陜甘寧邊區的刑事和解……………………………(107)
    三、新中國成立后的刑事和解…………………………(112)
    第三節現代西方各國刑事和解實踐……………………(114)
    一、英關法系的刑事和解制度…………………………(114)
    二、大陸法系的刑事和解制度…………………………(126)
    第三章 刑事和解之理論依據………………………………(133)
    第一節刑事和解之政治哲學依據………………………(133)
    一、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理論對刑事和解的影響……(134)
    二、主體性理論對刑事和解的影響……………………(139)
    第二節刑事和解之經濟學依據…………………………(143)
    一、經濟人預設——經濟分析的前提…………………(144)
    二、從當事人角度對刑事和解的成本收益分析………(146)
    三、從國家角度對刑事和解的成本收益分析…………(151)
    第三節刑事和解之心理學依據…………………………(157)
    一、寬恕與懺悔的心理學研究對刑事和解的影響……(157)
    二、敘事心理治療………………………………………(162)
    第四節刑事和解之文化依據……………………………(168)
    一、我國傳統文化對刑事和解的影響…………………(168)
    二、國外宗教文化對刑事和解的影響…………………(173)
    第四章 刑事和解與刑事法理論之互動……………………(180)
    第一節刑事和解與犯罪學理論…………………………(180)
    一、犯罪性質認識的轉變對刑事和解的影響…………(180)
    二、犯罪類型學的發展對刑事和解的影響……………(183)
    三、標簽理論對刑事和解的影響………………………(187)
    第二節刑事和解與刑法理論……………………………(193)
    一、刑事和解與罪刑法定原則…………………………(193)
    二、刑事和解與人身危險性……………………………(198)
    三、刑事和解與社會危害性……………………………(200)
    四、刑事和解與刑罰……………………………………(202)
    五、刑事和解與刑事責任………………………………(204)
    第三節刑事和解與刑事訴訟法理論……………………(205)
    一、刑事和解與訴訟目的………………………………(205)
    二、刑事和解與訴訟模式………………………………(210)
    三、刑事和解與訴訟分流………………………………(216)
    四、刑事和解與被害人消極訴權………………………(222)
    第五章刑事和解之制度要素………………………………(229)
    第一節刑事和解的參與主體……………………………(229)
    一、加害人………………………………………………(229)
    二、被害人………………………………………………(232)
    三、國家公權力機關……………………………………(235)
    四、社會促和力量………………………………………(236)
    五、律師…………………………………………………(243)
    第二節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圍……………………………(246)
    一、為什么刑事和解——影響當事人選擇刑事糾紛
    解決方式的因素……………………………………(246)
    二、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圍………………………………(255)
    第三節刑事和解的適用條件……………………………(270)
    一、被告人認罪并悔過,雙方對案件事實無爭議……(271)
    二、雙方自愿……………………………………………(273)
    三、符合法律允許的刑事和解案件范圍………………(273)
    第四節刑事和解的責任形式……………………………(274)
    一、加害人的責任形式…………………………………(274)
    二、被害人的責任形式…………………………………(278)
    第五節刑事和解協議……………………………………(278)
    一、和解協議的效力……………………………………(278)
    二、和解協議的反悔……………………………………(280)
    三、和解協議內容的機密性和免責性…………………(281)
    第六章刑事和解之建構圖景………………………………(283)
    第一節中國刑事和解現狀分析…………………………(283)
    一、刑事和解在中國的現行法律依據…………………(283)
    二、各地試點概況………………………………………(285)
    .三、實踐中的刑事和解特點……………………………(298)
    四、刑事和解在司法實踐中發揮的積極效果…………(301)
    五、刑事和解在司法實踐中遭遇的阻力與思考………(303)
    第二節刑事和解之制度體系構建………………………(315)
    一、原則性規定…………………………………………(317)
    二、范圍…………………………………………………(319)
    三、條件…………………………………………………(320)
    四、模式…………………………………………………(320)
    五、和解協議……………………………………………(320)
    六、一般程序……………………………………………(320)
    第三節刑事和解之模式選擇……………………………(321)
    一、理論界有關刑事和解模式之爭……………………(321)
    二、實踐中的刑事和解模式……………………………(323)
    三、我國刑事和解之模式選擇…………………………(337)
    第四節具體訴訟階段的刑事和解制度之構建…………(339)
    一、偵查階段的刑事和解………………………………(339)
    二、起訴階段的刑事和解………………………………(343)
    三、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348)
    四、執行階段的刑事和解………………………………(359)
    第五節刑事和解制度的保障機制………………………(363)
    一、微觀制度保障………………………………………(363)
    二、宏觀環境保障………………………………………(371)
    結語從刑事和解看中國未來刑事法的走向………………(376)
    參考文獻………………………………………………………(381)
    后記……………………………………………………………(396)

    相關圖書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gu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