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53826
- 書名:“所有權”的誕生
- 作者:(日)加藤雅信著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
- 入庫時間:2013-1-12
- 定價:35
圖書內容簡介
作為日本著名民法學家,加藤雅信教授曾在?財產法的體系與不當得利的構造?一書中為我們揭示不當得利在私法體系中的構造, 在?新民法大系Ⅰ~Ⅴ?一系列書中為我們展示日本民法典之真髓. 這次又給我們奉獻了另一部闡明所有權之起源的力作?所有權的誕生?.本書通過對農耕產生前土地所有權概念相對模糊的各種社會進行實地考察,不僅闡明了土地所有權產生的構造,同時也闡明了近代工業社會的知識產權產生的構造.--- 鄭芙蓉
圖書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追溯所有權概念的起源
——探訪“所有權”誕生之前的世界
一 草原之國——蒙古國
二 蒙古國憲法和蒙古國土地法
三 “被文明化的印第安人”的世界
四 產生土地剩余的社會形成時
五 從事灌溉的印第安人
六 “高坦”——探訪阿伊努人的社會
七 不存在所有權的世界——沖繩的久高島
八 火耕農業的社會
九 日本的火耕
十 亞洲的火耕社會
十一 亞洲火耕社會的土地所有
十二 南美洲的火耕社會
十三 大洋洲、非洲的火耕社會
十四 非循環型的火耕?
十五 游牧社會與土地所有
十六 狩獵社會與土地所有
十七 狩獵采集民——澳大利亞原住民
第二章 土地所有權產生的社會構造
一 定居農業社會與火耕農業社會
二 游牧社會與狩獵采集社會
三 所有權產生的基礎
四 當土地為非生產資料時的情況——以尼泊爾的拉烏特人為例
五 非獨占性的、非排他性的不完全所有權的存在
六 “木地屋文書”與所有權
七 與傳統法律學上的“所有權”進行比較
八 對土地的權利與對水的權利
九 從語言分析的角度來看“所有”的概念
——以印度蒙達人的社會為例
第三章 入會權產生的社會構造
——處于所有和非所有之間的入會權
一 令人費解的權利——“入會權”
二 探訪尼泊爾
三 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土地的個人使用與共同使用
四 共同體對共同使用地進行限制的必要性
五 在尼泊爾的兩種共同體使用形態
六 土地的高度差與土地的使用
七 從土地的生產率來看所有權、入會權、無主物的三級構造
八 兩種入會權——尼泊爾的情況和日本的情況
九 再次前往切羅基人的世界
十 總有論之小公法人的性格
十一 具有現代氣息的印加帝國的世界
十二 轉讓受到限制的土地所有權——共同體的維持與私人所有權確立之間的矛盾
十三 村落共同體與入會權
十四 中國云南省與老撾交界處的從事火耕的村落
十五 入會權的解體
十六 共同體的“紐帶”與入會權、所有權
十七 漁業權與入會權——捕鯨和漁業入會?
第四章 無形財產權產生的社會構造
一 無形財產權
二 無形財產權制度的社會背景
三 軟件保護之爭的法律構造
四 “無形財產權”概念的社會功能
五 關于無形財產權保護的國際性利益對立結構
六 知識產權的侵害與日本
七 仿冒產品的橫行及對將來的展望
第五章 “權利”的誕生
一 所有權概念的產生
二 入會權概念的產生
三 社會形態的差異帶來的所有權對象的差異
四 無形財產權概念的產生
五 圍繞“所有權”的若干爭論
結語
——從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統合說起
一 家族法和文化人類學
二 國家論和文化人類學
三 對文化人類學的期待——以所有權和入會權為例
四 取得時效的社會基礎
五 法人類學和法解釋學
參考文獻一覽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