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以吳景濂的政治活動為線索,對民國初期國會議員和臨時約法實施情況等憲政問題的研究。全書除導言和結論外,共四章:第一章再任議長:北京。介紹了從1916到1917年間民國的憲政狀況,主要涵蓋了那段期間的政治氛圍、吳景濂的政治資本和吳景濂在國會解散危機下的選擇。第二章護法議長:廣州。介紹了吳景濂政治活動地點的轉移及原因,以及在護法運動和南北議和中所充當的角色。第三章“流亡”議長,上海。介紹了在廣州的活動失敗后,吳景濂意欲轉移國會至川渝,卻接連挫敗,被迫流亡上海;隨后回奉卻遇政治生涯新轉機。第四章主持賄選:北京。顯示了吳景濂政治思想的變化,轉而為謀求組閣的權力而與曹錕合作,先后制造了“羅文干案”并主持賄選,至此約法以被破壞殆盡。
本書是有許多創新之處,在全面闡述民國憲政史方面貢獻良多,更采取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沒有因循傳統的革命史的線索,而是以國會議員吳景濂的國會活動為主線,從多角度、多側面的反映了民國初期我國的憲政狀況,不僅為國內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還為學界對這段歷史的研究開拓了新思路。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tu)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