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56895
- 書名:職業農民的興起:對長三角地區“農民農”現象的研究
- 作者:曹東勃編著
- 出版社:政法大學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 入庫時間:2013-10-6
- 定價:59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由九篇系列研究論文和三篇駐村調研報告組成,他們都是在2010年以來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成員在以上海近郊為主要研究范圍的長三角區域所作的駐村調研基礎上完成的。本書的關鍵詞是曹錦清教授在2010年上海南匯調查時提出的一個有意義的稱謂“農民農”。
本書在結構上分為三個部分,即:研究概論、專題舉例、個案調查,分別講述了“農民農”的概念、范疇和特征,“農民農”聚集的發達地區農村的生產經營結構、地權關系、地方政府的治理策略、“農民農”群體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其與當地人之間的土客關系等問題。對于農民離開自己家鄉在異地繼續種地的現象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內容豐富而深刻,比較有社會學價值。
圖書目錄
總序:面向“城鎮中國”時代的鄉村組織問題 Ⅰ
序 言 Ⅰ
第一編 研究概論
近代蘇北沿海的“走腳田”與“農民農”研究 3
一、“走腳田”的路徑與“農民農”構成 5
二、“走腳田”的收益與“農民農”規模 10
三、“走腳田”的風險與“農民農”分化 17
四、簡短的結語 23
城鎮化進程中“農民農”問題研究 26
一、問題的提出 27
二、“農民農”涵義及其特征分析 28
三、“農民農”與“農民工” 31
四、結語及討論 34
都市里的小農:城市郊區“農民農”現象及其成因 37
一、問題的提出 37
二、Z鎮“農民農”的基本狀況分析 38
三、都市小農:“農民農”的特征 40
四、郊區“農民農”產生的影響因素 42
五、問題與討論 46
“農民農”:流動農民的異地職業化48
一、文獻回溯與研究問題 48
二、個案概況與概念闡釋 51
三、“農民農”職業化的影響因素 54
四、鄉土性的移植與在地化:“農民農”的社區 59
五、結論與討論:終結抑或轉換——“農民農”可能的未來 64
第二編 專題舉例
適度規模:趨向一種穩態成長的農業模式 69
一、理論淵源:經典文獻的回顧 70
二、發生與流變:政策變遷的邏輯 74
三、何以適度:發達地區的實踐 81
四、小結與討論 93
驅逐小生產者:農業組織化經營的治理動力 98
一、問題的提出 98
二、外來“農民農”:都市郊區的職業化小農 100
三、外來“農民農”大量導入的治理外部性 106
四、發展合作社:尋求一種“便于管理”的組織化經營 113
五、作為一種治理策略的農業組織化經營 118
六、結語與討論 119
“農民農”的生產與銷售:市場體系與路徑依賴 123
一、“農民農”的收入概況:穩定但收入低 124
二、生產結構與銷售路徑 125
三、影響蔬菜價格的相關因素分析 130
四、流動的農民:何去何從? 132
五、未來鄉村是否重新獲得生命力? 133
多元與復雜:“農民農”的社會關系網絡 135
一、群體內部的關系結構:血緣關系形成的差序格局 136
二、“農民農”自身的分層結構 139
三、場域中“農民農”與各角色之間的關系 140
從隔離到分工:現代社會土客關系及其演變 144
一、現代社會土客關系的基本形態及其形成 145
二、上海市郊區農村社區的土客關系 149
三、土客沖突與現代社會的整合 154
四、結論與討論:流動中的秩序 159
第三編 個案調查
多層次、復合型差序格局——以上海市徽山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例 165
一、前言 165
二、菜農的群體特征 168
三、安徽籍菜農遷移史 178
四、合作社的發展歷程 189
五、合作社的圈層結構 202
六、余論 215
“農民農”:異地職業化的小生產者——上海市奉賢區南村調查 229
一、導言 229
二、“農民農”:異地職業化的農民 233
三、南村菜農群體的形成與演變 245
四、“農民農”與本地的關系 254
五、“農民農”與老家的關系 263
社區中的職業農民——基于上海市金山區貢村的調查 267
一、引言 267
二、“農民農”的生存圖景 273
三、社區與“農民農” 301
四、結語 332
后 記 338